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焊接“点”上的大模型之舞

2024-04-02 13:40 来源: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电子报

图为工作人员进行实验室焊缝识别技术测试

在华工科技中央研究院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通过电脑端的人工智能(AI)大模型发布指令后,一束蓝色的激光线在一块块焊缝形态各异的钢板上快速移动,焊缝数据几秒之内便已采集完毕。

3月21日,《中国电子报》记者来到了华工科技中央研究院,在这里看到了AI大模型给激光焊接带来的更多可能性,也感受到了传统制造企业由点及面、奔赴新型工业化的决心与勇气。

高精度焊接“鹰眼”来帮忙

一辆新能源汽车的钢板焊缝宽度是0.5毫米左右,一架飞机的钢板焊缝在1毫米及以下级别,一艘大船的钢板焊缝则会大于3毫米甚至会达到厘米级别……几乎所有与生产制造相关的行业都离不开焊接技术,而不同行业场景所需的焊接工艺不同,对于焊缝宽度的要求也各有不同。

直缝焊缝、环缝焊缝、T形焊缝、角焊缝……小小的一条焊缝背后却大有文章。“以前我们是用传统CV(计算机视觉)的方式去开发焊缝识别算法,存在一些天然的缺陷,比如算法的耗时、阈值的不确定性等,每一种算法都各有利弊,开发难度也会因为焊缝形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让我们的算法开发困难重重。”华工科技中央研究院软件架构师杨伟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道。

在华工科技中央研究院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块块焊缝形态各不相同的钢板。工作人员通过电脑端的AI大模型发布指令后,一旁的机械臂便在工作台上“忙活”了起来。随着一束蓝色的激光线在钢板上快速移动,焊缝数据几秒之内便已采集完毕。

“通用人工智能就像一个小孩,能说、能看、能写、能画,我们需要的是‘看’这个功能。通过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研发的紫东太初大模型,在视觉识别方面的优势演变成可以在端侧去‘跑’的应用,我们找到了一些算法开发的很好的办法,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识别速度提升了一倍,资源占用、响应速度、精确度等都有了很大的优化。”杨伟表示。

1 2 3 4 下一页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