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环境报
“碳”路山城,汽车“重庆造”强势回归
智能网联化塑造产业新面貌,氢能开发应用带来降碳新场景
重庆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工人正在作业。本报记者单浩田摄
◆本报记者张冰
当人们谈论新能源汽车时,“重庆造”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新中国第一辆吉普车就是在重庆市生产的。巅峰时期,全国每8辆车就有一辆是“重庆造”。然而此后,汽车“重庆造”陷入了长达数年的低迷。直至2023年,数据显示,重庆市汽车当年产量达到232万辆,在全国汽车产量排行榜中位居第二。
记者在重庆市发现,这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机勃勃:越来越多的“聪明车”驶上街头、更清洁环保的氢能源加快“上车”、智能工厂不断优化汽车制造全流程……
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在助推这座西南工业重镇的汽车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深耕?
政策支撑,助力产业驶入“快车道”
2月6日,重庆市新能源汽车板块便打响“第一枪”——阿维塔11公务用车全国首车交付。此举被看作是2024年重庆市率先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建设的重要行动之一。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加速发展,重庆市不断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
2022年,重庆市发布了34条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同年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第一个“3”是指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2023年11月,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启动第一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的通知》,确定重庆等15个城市为首批试点城市。重庆市政府层面也与长安汽车等企业加强合作,加快推动相关工作。
重庆市经信委相关人士曾表示,助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和提升精度。此外,“除了加快公务用车、环卫、机场用车和其他特定领域车辆推广,预计到2025年,重庆市将建成充电桩超过24万个、换电站200座,加密高速公路服务区、国省干线公路、旅游景区等快充网络布局,实现‘区县全覆盖’‘乡镇全覆盖’;依托成渝电走廊充换电重卡项目等支持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推广应用。”这一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