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汽车再度成为焦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5次明确提及汽车,其中有3次提到“新能源汽车”,1次提到“电动汽车”。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公布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角逐“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2023年,深圳以178.6万辆成绩拿下桂冠,比第二名上海多50万辆,比第三名西安多80万辆。
最近3年,“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三度易主,从2021年的西安,到2022年的上海,再到如今的深圳。
相比之下,浙江的表现如何?记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2023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60万辆,达62.30万辆,占全国份额6.5%。
然而,一个很少被公众关注到的隐性优势是:浙江新能源汽车不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而且技术创新水平总体处于国内第一方阵,在燃料电池、电机和驱动器、人车路协同等方面可圈可点,也为“智能驾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汽车场景在智能化体现过程当中,浙江应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移动空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说。
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的背后,是发展路径之争、产业转型之变、区域经济之战。身处强手如林的环境之中,浙江“江湖地位”如何?当下该如何发力赶超?
在宽阔的赛道上发挥优势
对比造车热门城市,我们已经看到差距和不同。
在深圳,一家比亚迪拉动了囊括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汽车后市场等整条产业链;上海的优势是特斯拉和上汽,以及背靠整个长三角的汽车产业生态;西安很早“押宝”新能源汽车,拥有比亚迪、吉利、陕汽等大批整车企业。
事实上,比亚迪在深圳和西安的贡献,特斯拉在上海的占比,都超七成份额以上,品牌和城市深度绑定。也因此,比亚迪热销车型去年出现产地转移,导致了深圳和西安位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