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造车主力选手,宁波整车产销量占全省汽车产业的一半以上,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去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19万辆,比上年增长44.6%。
“吉利系”是宁波造车的种子队。不久前,宁波吉行置业有限公司成功摘得甬江科创区北仑片区一地块,该地块将用于建设吉利新能源汽车总部,总投资3.6亿元。
去年,宁波举行新能源汽车之城动员部署会,更是展现了雄心:立足产业基础,抢抓机遇风口,加快在新能源领域发力突破、增创优势,以“再造一个宁波汽车产业”的雄心壮志,做大做强做优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新能源化撬动产业的全面升级。
“再造一个宁波汽车产业”,底气何来?
一方面,来自于整车制造。吉利汽车在宁波区域已建成前湾第二制造基地、极氪工厂、春晓、梅山、余姚五个整车制造基地。以市场较为关注的极氪为例,从第1辆到第10万辆,仅仅用了548天,这不仅刷新了新能源品牌的全新纪录,也展现了宁波的制造速度。
另一方面,来自于汽车零部件。宁波约有50%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为新能源汽车提供配套,产品涵盖燃油汽车动力总成、新能源汽车“三电”、汽车底盘、车身、电器仪表等全品类,在电池包、正负极材料、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电机等方面均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本地企业。
杉杉负极材料、容百正极材料在为宁德时代、孚能科技、亿纬锂能等国内外汽车锂电池厂商供货;菲仕电机生产的永磁同步驱动电机,主要供应北汽新能源乘用车;浙江中车将超级电容器技术从轨道交通领域拓展到新能源汽车领域……
对此,宁波印发的《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宁波新能源汽车产量提升到70万辆以上。届时,宁波或许具备了入围十强的实力。
这是无形的压力,更是发展的动力。国研东海分院执行副院长管如镜认为,尽管先发城市有一定优势,但宁波的机会仍然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