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浙江,不仅有吉利这样的本土龙头企业,也有造车新势力中的零跑和合众。2023年,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的三分之一,位居国内车企第三;零跑、合众销量分别为14.42万辆、12.75万辆,位居造车新势力第三、第五。
省发改委去年公布的《2022年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浙江现有11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2200余家,涌现出18家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29家上市企业,3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产品基本覆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新能源整车企业看上去不少,但“一家企业带着一个城市飞”的现象始终难以出现,整车制造尚未能真正突围。
浙江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方曦告诉记者,浙江的优势在于产业基础和产业链完整,“不出省就能组装一辆汽车”,浙江汽车零部件制造覆盖全产业链,正在为国际国内各大主机厂做配套,这些都是隐性优势。
而且,这些零部件配套企业都是敢拼敢闯敢创新的民营企业,就像万向集团,从省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亚太、万安、瑞立、银轮等上市公司,共同撑起了浙江汽车产业的脊梁。
这意味着,浙江的选择可以多样化,并非必须在整车制造上争得“你死我活”,还可以在更多领域“独占鳌头”。
日常采访中,有企业家认为,新能源汽车处在上升通道,赛道足够宽阔,完全可以纵向发展,在一米的宽度上挖一百米、一千米的深度。
造车主力选手有了新目标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正是浙江重点培育的15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之一,也是目前全省第五大产业。对此,全省规划了10个协同区,为杭州市钱塘区和宁波前湾新区两个核心区做支撑,加以政策配套扶持,有力培育产业集群健康、安全发展。
零跑汽车掌门人朱江明认为,2025年将是一个分水岭,到那个时候,哪些车企能跑赢,就会逐渐分明。同时,市场还会不断有人涌入,至少到2030年才会格局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