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满血版的五连杆结构,四连杆(E型多连杆)理论上会适当牺牲对横轴的控制力,至于俯仰控制,可以由粗壮的纵臂进行补充抑制。简单来说,依旧是优先侧重舒适性,其次才是弯道姿态以及对连续动作下的车辆控制。当然,这些也只是理论。使用这套悬架结构的车型,也有注重运动调校的产品,比如第六代大众高尔夫。回到比亚迪海豚身上,站在它的定位和价格区间,换用四连杆后悬架,无疑是好评。比亚迪海豚的底盘方案不适合所有车?
既然四连杆这么均衡、好用,且在成本上,连10万元级别的比亚迪海豚都可以适配。那么是否大部分乘用车,都可以从四连杆后悬架开始起步了呢?答案是未必。核心矛盾在于,E型多连杆这种布局结构,对横向空间的占用太大。随便打开一张采用该结构的车型底盘图片就可以发现,其两侧下摆臂以及与副车架的连接,基本上已经不允许后桥位置再添置其它大件。
而在电气化背景下,后桥最容易配置的大件,就是电动机。事实上,该设计已经锁死了TNGA架构下,丰田HEV车型设计大马力后电机,从而实现优质电四驱的潜力。于是丰田只能在少量中高端车型上,冒着推高成本的风险,升级后桥。同理,大众汽车在设计MEB纯电平台时,直接换装了五连杆后悬架,从根本上解除对后桥电机的空间限制。至于比亚迪海豚,本就是一款前置电机的车型,所以完全不用在乎后桥的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