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副主任、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建涛认为,固态电池正在向产业化加速迈进,产业链急需协同攻关,从材料、电极膜、界面、固态电池的角度,材料方面目前可以形成小批量稳定供货,但是它的成熟度以及是否满足未来对于界面以及电池的需求,仍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全固态电池需加快攻关
“相较于液态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较强的循环寿命和更高的能量密度,我国需加快攻关全固态电池。”在上述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表示,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续驶里程、使用条件等需求的持续增强,以全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动力电池成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日、韩、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在纷纷加大力度、加紧布局,力图率先取得优势。
郭守刚称,在全固态电池方面需要加强攻关,建立先发优势。“全固态电池有诸多优势,但在固态电解质材料、固固界面接触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亟待突破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急需产学研各方、上下游企业通力合作,以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等形式研究突破。”他认为,一体化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关键材料结构稳定性差、界面接触失效等关键技术卡点,为全固态电池发展扫清技术障碍十分重要。
“新能源汽车正在高速发展,但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有安全焦虑、里程焦虑、成本焦虑,从产品端来讲,从动力电池角度既希望高安全,又希望长续航、长寿命,保持率还要高。”清陶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李峥表示,可以采用更多高锰材料进一步降低正极材料成本,用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降低整个电池成本,降本之后希望未来成本能做到现在电池成本的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