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商业航天不仅能让更多手机用户在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运行中享受卫星通讯网络,也能让自动驾驶的定位更加精准。刘百奇举例称,目前借助卫星定位的导航系统,通常定位精度误差为“米”级。但如果低轨与高轨卫星进行差分定位,定位精度将升至“厘米”级,这也是道路分道线的宽度。对于自动驾驶来说,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援能力。
在遥感领域,商业航天也将实现及时遥感,卫星在拍摄照片时能够进行智能化处理并实时向地面进行反馈,对于应急减灾、环保、渔业、林业等领域均能给予帮助。
此外,刘百奇认为,火箭的发展方向肯定为可回收化甚至航班化。今后,一枚火箭不再强调使用次数,而是飞行次数和寿命的概念,如同飞机一样,火箭发射产生的费用仅计算燃料、检测和折旧等。“五年有望突破火箭航班化发射。”他表示。值得一提的是,火箭航班化,也为太空旅行普及提供可能。“中国已拥有成熟的伞降飞船技术,如果还能够实现火箭稳定回收,运用‘可回收火箭+伞降飞船’方案的亚轨道旅行离我们并不遥远。”刘百奇说。
“将航天基础设施成本大幅下降是商业航天存在的目的,当成本下降至一个边界时,很多此前我们认为不可能的应用场景,都会变为可能。”刘百奇称。
“四高一长”的掣肘
未来,商业航天的多种应用场景已经出现,但作为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四高一长”特性的商业航天行业,从业企业对接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实现上市融资,对于行业长期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的指导意见》,此后商业火箭、商业卫星、商业测控等商业航天公司相继出现,并在政策扶持和社会资源支持下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商业航天行业已形成初步生态,实现商业运载火箭发射入轨、一箭多星、海上发射等多个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部分领先企业已充分验证其商业可行性、形成商业闭环,具备登陆资本市场的初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