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店的情况来看,我们也能够发现,在年底冲量的背景下,各家车企延续了“金九银十”的让价动作,甚至还有加码。但与年初挑起整个行业的鲶鱼行为相比,特斯拉在持续一年的价格战之后,已经明显有些力不从心。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虽然碳酸锂的成本在短暂的抬头之后,呈现一路下跌的势头。但相比在纯电、增程、插混等技术维度全面推进的中国新能源品牌相比,特斯拉的纯电路线,注定了在成本控制方面,手段比较单一。简单来说,就是一体压铸、底盘电池一体化、动力电池封装、电芯等方面。即便如此,在车辆制造和车身框架维度的降本增效技术手段,中国品牌的跟进速度与力度也是惊人的。比如小鹏、极氪、比亚迪等,在一体压铸、底盘电池一体化等技术上的推进。至于电池方面,特斯拉铺垫多时的4680电池迟迟没有大范围装车。再加上更大吨位的压铸机也还未落地,特斯拉短时间内在降低成本方面,难有根本性的提升。
技术上暂无底牌打出的状态,也直接表现在财报数据上。在第三季度的财报中,特斯拉虽然再次明确了180万辆的目标,且营收也实现了同比9%的增长,但在赚钱这块还是“拖了后腿”。其第三季度的毛利率同比下滑22%,环比今年第二季度,其毛利率也下降了0.3个百分点。仅仅一年时间,特斯拉的毛利率就“蒸发”了7.2个百分点。这种销量涨,但不赚钱的现象。或许也促成了特斯拉现阶段既要让利保销量,又要涨价保利润的矛盾心态。
不过特斯拉倒也没打算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事实上,虽然特斯拉中国工厂的产能一向稳健,今年1-10月份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77万辆。而今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也不过132.4万辆。但国内产能用于出口的部分同样也是节节攀升。10月份特斯拉约7.2万辆批发销量中,有超过4.3万辆用于出口。对比之下,在今年4月份,特斯拉的批发销量约7.6万辆,而用作出口的不到3.6万辆。
通过走出去来谋求更大利润,成为特斯拉的应对办法。在另一个新能源车高渗透率,且更侧重纯电动路线的欧洲地区,特斯拉ModelY已经大概率将拿下今年的单车型销冠头衔。与此同时,特斯拉也已经在欧洲突破了100万辆交付门槛。事实上中国车企也在谋求走出去的战略。今年前十个月,国内汽车出口总量接近400万辆,同比增加近6成。其中新能源车累计出口接近100万辆,同比几乎翻番。当特斯拉在中国车市的鲶鱼效应变弱,下一个属于中国品牌与之竞争的主战场,或许就将是海外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