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试点
宁波成长三角唯一入选城市
朱凌君
智能机器人在领克汽车宁波余姚工厂焊装车间工作。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朱凌君
日前,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在全国15个城市启动了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宁波因“港口特色示范应用和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大”入选,是此次长三角唯一入选城市。
依照相关申报方案,宁波将主要围绕提升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比重、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持续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健全支持政策及管理制度体系等发展目标和试点内容,开展相应的提升行动。
公共领域成突破口
公共领域车辆包括城市公交车、环卫车、出租车、邮政快递车等。其中,公交车是最早试水电动化的领域。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刚刚起步,早期探索几乎都围绕公共领域车辆进行。比如,1995年,孙逢春院士带领团队造出了中国第一款纯电动大客车“远望号”;1994年,首批200辆比亚迪电动汽车曾作为出租车投放深圳,再经过改进和完善后批量生产并走向市场。
200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工程启动,计划通过财政补贴,用3年左右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公共领域车辆是重要抓手。数据显示,“十城千辆”工程最后共实现销量2.7万辆,其中近四成是新能源客车,大部分用于公交车、出租车等领域。回过头看,“十城千辆”工程算不上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却拉开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序幕。
回顾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史,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一度“遥遥领先”,近年来却发展缓慢。截至2020年底,全国公共领域汽车保有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约为10%。其中,城市公交为66.2%,特定场景重型货车为17.7%,但公务车领域的新能源渗透率仅为0.7%,环卫领域车辆仅为3.8%。与之相对,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整体市场渗透率已超过30%。这也意味着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