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预期目标,试点城市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预计超过60万辆,并将建成超过70万台充电桩和0.78万座换电站。从长远看,这样的布局将为新能源汽车带来更广阔的增量空间。比如,城市公交系统的电动化转型可以带动城市相关基础设施快速布局和完善,随着充换电基础设施快速成网,不仅增强便捷性,反过来又为私人领域新能源汽车消费提供支持,持续做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蛋糕”。
在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公共领域车辆使用范围广、频率高,示范带动效应强。比如,很多公共领域车辆都带有一定运营属性,对购买和使用成本要求高,政策推动下,将会倒逼行业创新。同时,像公交车、邮政快递车等车辆,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量大,实现电动化后,可以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并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探索应用。另外,相关政策还有利于打通全国统一大市场。“此前,商用车发展有一个很大的阻碍,在于很多地方‘一地一市场’,甚至‘一村一市场’。”崔东树认为,政策统一后,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并强化市场竞争,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从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完整,特色领域有优势
“以公共领域车辆为突破口,一方面带动绿色消费、加快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促进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等深度融合,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崔东树说。
在宁波试点,很重要的原因是可以有效衔接长三角的汽车产业集群。汽车产业是宁波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重点打造的万亿级产业集群。目前,宁波集聚近5000家汽车产业关联企业,2022年,宁波规上汽车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浙江省汽车产业产值的46.7%。
事实上,宁波与新能源汽车“结缘”很早。“十城千辆”工程后,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展,2013年12月,国家四部委联合发文,选择28个城市作为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宁波名列其中。2014年,宁波出台政策,推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规定新增公共领域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两年后,这一比例被提升至50%。截至2022年底,宁波全市公共领域已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2万辆,交通出行、公用作业、城配物流等领域相继迈入新能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