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在生产设备上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未一末/文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也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主流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主要包括“三元锂”“磷酸铁锂”电池等。从名字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目前的动力电池,都是围绕“锂”这种金属元素来发展的,这也是由于“锂离子”电池本身具备高能量密度、高效率和长寿命等特点所决定的。
在锂离子电池相关产业发展上,中国企业可谓是风光无限。不久前,全球资讯机构SNE research公布了2023年1—6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数据,宁德时代全球份额占比达到36.8%、比亚迪全球份额占比15.7%,此外入围前十的还有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和欣旺达四家企业,六家中国企业的整体市占率达到了六成以上。可以说,在“锂电”上,中国在产业规模、制造技术上,已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令人关注的是,虽然中国“锂电”产业已经领跑世界,但从2021年起,中国储能系统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纷纷选择跳出“舒适圈”,先后进军“钠离子”电池技术新赛道,并将于今年推出量产产品。工信部最新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72批)显示,两款搭载钠离子电池的新能源车出现在产品公告目录中,有望今年下半年正式上市。
“钠离子”电池到底是何来头?国内众多龙头储能科技企业为何会将其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在“钠离子”电池“先手局”的背后,又是怎样一盘大棋?
锂电池
先“行”一步是“风光”
电能,是人类在漫长的求知与探索中,寻找到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能源,对于电能的利用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在人类文明进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电能具备应用范围广泛、输运方便、安全经济、清洁干净等特点,但如何把电能储存起来,做到随用随有,却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引来了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