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第九届中德汽车大会长春开幕 经贸合作再升级

2025-11-14 15:04 来源: 海外网

11月12日,第九届中德汽车大会在长春开幕。作为中德经贸合作的重要风向标,本届大会以“共建中德汽车产业合作新生态”为主线,聚焦两国汽车产业合务实作与全球化发展,吸引了中德两国龙头企业、行业机构及智库专家400余位代表参会。

中德经贸“双向奔赴” 汽车产业成核心纽带

会上,商务部欧洲司发布数据,今年上半年,德国对华投资13亿美元,增幅6.5%,中德双向投资存量近650亿美元,占中欧双向投资的近四分之一,两国投资进入“双向快车道”。

“汽车产业是中德两国合作最早、成果最丰硕的领域之一。”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董事、党委副书记梁贵友在大会期间表示,作为中德汽车产业合作的核心平台,一汽-大众在今年10月份正式成为国内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生动反映了中德汽车产业合作潜力深厚、前景广阔。

长春汽开区:打造中德合作“超级工厂”

这种合作成果正在转化为产业集群势能。作为本届大会举办地,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关注焦点。这片占地面积12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开发区,汇聚了德国大众、一汽集团等400多家零部件企业、60家4S店,构建起整车、零部件、后市场服务“三位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华称,历经二十年发展,这个国家级汽车开发区已形成年产整车超200万辆、GDP连续五年破千亿的产业规模,并在加速构建覆盖固态电池、智能座舱等前沿领域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三年内实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值2000亿元目标。

构建中国汽车产业链出海新生态

行业分析指出,中国的汽车产业全球化已经从整车出口转向零部件、技术标准、竞争服务全产业链协同出海。一汽集团海外事业部海外战略与运营总监高剑雄在会上介绍,一汽集团现已形成覆盖102个国家的市场网络,在非洲、欧洲、中东布局12家子公司,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25座合作工厂。未来,依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本与技术竞争力,一汽加速向“技术标准+生态服务”转型。

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长25%至1700万辆,年度电池需求首次突破1太瓦时;全球电池制造能力达3太瓦时。中国继续稳居全球电池生产国榜首,在全球电池供应占比超75%,同时引领电池生产成本下降、电池技术突破创新。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欧洲事业部总经理李娜发言中透露,目前,欣旺达储能电池全球装机量跻身前十,正以技术创新与合规运营为双轮驱动,助力欧洲能源体系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这种系统化出海正获得国际认可。德国汽车企业代表团及驻华机构也发出支持中德汽车产业深化合作的理性声音。德国驻沈阳总领馆总领事谢安宁强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国速度”令人印象深刻,面向未来,中德两国在人工智能、绿色出行、全球市场合作方面正在塑造竞争合作新格局。

责编:张靖雯、王瑞景

1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