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于1969年的万向集团,是一家老牌浙江民企。创业56年来,企业致力于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和研发,并提前布局新能源赛道。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转型带来的挑战,万向的新能源之路走得如何?
换上防护服,走进恒湿洁净车间,开年后,万向首条F1方程式赛车电池产线正式量产。这一块块手掌大的赛车电池,能承受零下45度到95度的极端工作环境,目前,全球掌握这项技术的企业屈指可数。
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客户经理 帕特里克:这些电池将给车辆带来强劲的速度和性能,我相信更多的车队会选择它。
新产品刚下线,就有知名的意大利车企到杭州工厂实地调研,当场决定“包圆”整条产线,甚至提出愿意分摊后续的研发费用。
万向集团董事长 鲁伟鼎:因为这个市场需求看似比较窄,但它深度比较深。你干一行,你得钻研一行进去,汽车里面那就是赛车。类似于是从“0到1”的突破。
从“0到1”的突破,背后是万向围绕新能源,持续20多年的投入。上世纪80年代,万向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万向节”远销海外,彼时,新能源概念在汽车界兴起,频频与全球巨头打交道,让万向率先布局新能源。1996年,万向成立整车项目组,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投资13亿元建设当时国内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基地;生产电动大巴;又先后将美国锂电池制造商A123和新能源汽车品牌菲斯科收入麾下。
万向集团董事长 鲁伟鼎:随着市场的需求,你有个梯次之后,我们有个增长极,要更做高一个领域的话,新能源毫无疑问是我们一个更要做高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