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归怕,飞线充电、电瓶入户仍屡禁不止。各项现实情况都指向“非机动车与充电桩配比率低”这一裉节。
今年3月底以来,思南居民区在瑞金二路街道和市电力部门支持下,决心从源头解决居民充电困难。经排摸了解到,思南居民区当前大约有478辆非机动车,要想提高桩车比,势必进一步挖潜公共空间。然而,老旧小区本就空间有限,各类管道、管线密布,标准化共享充电设施建设空间有限。
在市电力公司、黄浦区房管局、黄浦区消防救援支队和公安部门指导协助下,各方以思南居民区为试点和样本,明确电缆排布受限的建设“禁止区”,划清燃气管道等存在安全风险的建设“危险区”,因地制宜设计不同充电方式,以期解决自身问题,也为全市其他小区提供借鉴。
比如,在小区出入口等比较空旷的地方,安装换电柜与充电柜,不仅方便居民,周边商铺业主、有急需的快递外卖小哥等都可以就近充电,其中换电柜还可以检测电瓶健康状况,引导居民关注电瓶性能和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新式里弄特有的骑楼下方空间也被充分利用,墙面上安装了导轨式充电插座,上方则有一个数字化赋能的智慧大屏,有空位引导、充电检测、计费收费、占位提醒等模块,这个智慧大屏的数据也被纳入了社区数字治理体系,探索破解监管治理困局。
当然,挖潜工作深入到小区内部时,一些方案却在设计听证会上遭到部分居民的反对。
化解“距离敏感”
安装充电桩是一桩“距离敏感”型工作。距离远了,大家不愿意折腾;距离近了,又担心火灾隐患。
因此,既要以电力与消防专业人士的建议为参考,也须尊重居民自己的意愿。
商议安装分布式充电插座时,就有一些不同声音。譬如,有人出于安全考虑,反对在自家墙面上安装充电插座;有人则巴不得装在家门口,邻里之间一时难以统一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