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提升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明确18项重点任务 建成20条林荫道
20处公园今年将减围栏促联通
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本市近日发布《2024年北京市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明确18项重点工作任务,以提高市民骑行、步行出行的舒适度、获得感。其中提到,今年城六区和通州区将完成169公里非机动车道拓宽、12.7公里非机动车道增设,完成建设林荫化道路20条,在20处公园实施“减围栏、促联通”,推动水、路、绿三网融合。
改造人行道提升舒适性
今年,全市将多措并举保障自行车路权,确保非机动车道连续、顺畅。城六区和通州区共将完成169公里非机动车道拓宽、12.7公里非机动车道增设,并按照能合则合、原则上不新增杆体的要求,完成201.5公里自行车优先标识设置工作。因地制宜完成丰北路、三里河路、北苑路、友谊路慢行系统优化改造工作。建设中关村大街公共空间改造工程。
同时,增加步道通行空间,持续推进道路骑沿井问题治理,保持骑沿井问题“动态清零”,消除安全隐患。通过加强林荫覆盖、改善路域生态环境等方式,继续提升步行骑行舒适度。今年完成建设林荫化道路20条。
加快推进重点道路环境整治提升,按照“一项目一方案,一路一设计”的原则,在道路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因地制宜考虑慢行出行需求。今年年底完成西城区德胜门内大街、东城区朝阳门南、北小街和朝阜路(东城段)等5条道路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继续推动水、路、绿三网融合
今年,本市继续推动水、路、绿三网融合。绿道慢行系统建设方面,计划完成40.2公里西山绿道建设、绿隔地区公园环绿道(朝阳段一期)建设,在20处公园实施“减围栏、促联通”,开展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增加50处口袋公园或小微绿地。
滨水慢行系统建设方面,推进清河老河湾生态治理工程慢行系统建设,完成4.3公里步行、骑行相结合的滨水绿道建设,完成凉水河永胜桥至旧宫桥段两岸13.8公里巡河路慢行改造,完成南旱河两岸5公里滨水慢行系统建设工程。
统筹实施河湖水体治理和滨水岸线景观建设,实施永定河引水渠(海淀段)、“点靓凉水河”石榴庄段等美丽河湖提升工程。
已完成251公里骑行道整治
为加强重点路口非机动车交通秩序治理,交通部门将针对朝阳门北大街、太平桥大街、建国门大街、西直门南大街、朝阳门南大街5条断面骑行量最高的道路沿线路口,“一口一策”优化交通组织,科学调整信号配时,提升路口通行效率。
近年来,本市持续开展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从“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市民慢行出行意愿持续提升,自行车回归城市。去年,本市共完成251公里非机动车道整治、73处人行步道拓宽连续和8000余处骑沿井治理;打通4处滨水步道断点,自行车专用路南展工程全线贯通。全年共享单车骑行量超过10亿人次,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74.7%。本报记者 孙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