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拥有磷及磷化工规上企业39家,配套的规上企业53家,发展劲头“势如破竹”,是全省加快构建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链,奋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原辅料生产和加工基地的生动缩影。
创新研发添动能
在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川恒)工程技术研究院内,研究人员正在对磷矿中的二氧化硅含量进行分析和研究。
“2023年,我们开发了两种高压实磷酸铁。相比传统的磷酸铁锂电池,高压实磷酸铁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能让电池具有更高的续航里程和更长的使用寿命,此外,还具有温度稳定性和更好的安全性能,不易引发火灾和爆炸。”贵州川恒董事长吴海斌告诉记者。
近年来,抢抓“电动贵州”建设机遇,贵州川恒顺势而为,锚定“从传统磷化工领域向新能源材料方向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加大创新研发与投入,不断构建“磷、氟、锂”资源高效、循环、耦合发展的新能源材料产业群。
目前,贵州川恒的研发技术人员达200余人,专门致力于磷、氟及电池前驱体材料相关技术的系统研究,已获得各种专利授权92件,参与制订国际和行业标准20余项。
“我们的半水磷石膏改性胶凝材料及充填技术,目前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以低成本、无害化、100%解决磷化工行业磷石膏利用难题,为湿法磷化工循环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根本性出路。同时,湿法净化磷酸、无水氟化氢、第二代磷酸铁技术的成功转化运用,实现了磷矿石全要素开发利用。”贵州川恒行政部经理李斌说。
向创新要动能。2023年,全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有效发明专利达1226件。同时,在盘州罗宾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场致力于提高充电桩充电速度和效率的技术创新正在加快推进……
绿色“基因”助发展
今年2月,贵阳132台新能源汽车正式上线,贵阳公交运营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50%,累计达1656台,预计在2025年将实现贵阳公交车辆100%电动化。在节约运营成本的同时,将助力“双碳”目标和“电动贵州”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