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口日报
近日,海口印发《海口市电动自行车火灾防范九项硬措施》,全面加强电动自行车火灾防范工作。明确严禁电动自行车改装、加装电动机、充电器、蓄电池等影响车辆安全的零部件,从严查处电动自行车违法生产、销售和改装行为。
近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日益普及,引发的安全事故也令人触目惊心。其中,电池作为电动自行车核心部件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客观而言,有过硬技术支撑、由正规厂家生产的电动自行车电池在安全上有一定的保证。但一些小作坊生产的劣质电池大多存在设计和性能上的缺陷,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危害,还增加了事故发生率。从多起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中发现,罪魁祸首就在于部分无资质小作坊拆解、重新组装的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
打蛇要打七寸。劣质电池之所以活跃在电动自行车市场,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不完善是关键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一方面是正规厂家生产的电池价格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是动力电池回收准入门槛较低,这就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将劣质电池改装、翻新后重新使用。解决这一问题,应探索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完善电动自行车电池追溯体系,让每一块电池的去向都能有迹可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前,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缺少强制性国家标准,在产品方面也存在差异。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在鉴定电池质量优劣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些厂家动力电池型号不一、产品迭代更新快,甚至不同时期的电池登记管理系统也互不匹配,这就容易滋生一系列问题。尽快出台严格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有助于统一质量尺度,从源头端管好电池出厂。延伸开来,探索建立并推行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标准规则,对于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同样适用。
电动自行车涉及民生安全,丝毫马虎不得。面对庞大的市场,给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就必须彻底解决电动自行车电池问题。在严厉打击劣质电池的同时,也应通过立法严格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再加上完善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离解开这道难题也就时日不远了。 □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