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大学通过教育教学和学生工作的紧密配合,构建了全方位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教育平台。2023年,学校新建成的汽车新“四化”实践教学基地,既可以服务于学生车队的设计与研发工作,还可以支撑从入校教育到毕业设计“全培养周期”的数十项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受益范围覆盖10余个学院的相关学科,为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春理工大学被誉为“中国光学英才摇篮”,1958年,王大珩院士创办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也就是学校的前身。66年后的今天,院士的半身塑像坐落在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楼前,院士的精神至今依然深刻影响着广大学子。
不用双手,仅靠眼神就能实现打字交流,这项在影视作品中才有的技术,不久前被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一群“00后”大学生转化为了现实。凭借这项发明,研发团队也在第十六届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
2019年,长春理工大学就出台了《长春理工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细化各项工作内容。学校还倾力打造了创新创业平台,不断优化功能,现已发展成为集竞赛信息发布、竞赛评比、奖励授予、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全方位学科竞赛服务平台。
在长春理工大学与长春净月高新区共建的芯光产业园,创新的氛围格外浓郁。目前,包括学校多个全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作品团队在内,这里入驻在孵企业已达60家以上。
这些都是我省高校大力发展创新创业工作的生动缩影。乘着东风,吉林的大学生正在这片广阔的舞台上,大展拳脚、施展抱负,成绩单越来越亮眼——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产教融合实战赛全国总决赛,长春大学参赛作品获国家级二等奖;吉林大学代表队斩获2023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金牌1枚、银牌2枚;2023年东北三省一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5G组网与运维”赛项,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