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基础上,纪效波团队结合电鳗放电原理和传统浓差电池基础理论,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简单、柔性、安全、易规模集成的浓差电池,产生的电压值接近发电细胞发电能力的4倍。
“电池研发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离子梯度如何构筑。”纪效波说,团队选用聚乙烯醇作为水凝胶基底,构建亲水性网络,创造充足的水环境来储存离子。
为确保水凝胶能快速成胶且液体环境中存在自由离子,研究人员选用甘油和水作二元溶剂,三者间极易通过丰富含氧官能团形成氢键,由此加快水凝胶成胶速率,大大节省原料和时间成本。
接着,研究人员开始寻找各种电解质材料。肖湘婷说,团队对10余种潜在电解质材料进行测试,最终选用了性能最优的两种材料——植酸钠和壳聚糖季铵盐。
“我们确定了富含钠离子的水凝胶和富含氯离子的水凝胶,并将这两种水凝胶进行堆叠组成‘发电层’,形成两个浓度梯度,再将发电层与电极组合,双浓度梯度的浓差就形成了。”肖湘婷说。最终,团队通过结构优化使浓差电池开路电压达到0.54伏并稳定维持了约两小时。
受折纸启发打造可折叠3D电池
尽管这种浓差电池已远超电鳗发电细胞的放电能力,但仍面临一个难题——电池的规模集成,这是浓差电池能落地应用的关键。
为此,团队模仿电鳗电细胞的串联结构,通过水平堆叠方法实现了浓差电池的串联设计,电压数值可随串联数目的增加稳定增长,126个电池单体连接可产生高达60伏的电压。同时,受折纸艺术启发,他们通过特殊的Miura-ori策略将56个电池单体整合在一张纸上,形成可折叠的3D电池,可瞬间产生22伏左右的电压。集成的浓差电池可为电子设备供电,证明其具有实际应用潜力。
“该研究是对传统浓差电池概念的创新,也是仿生学应用的实例。”纪效波表示,团队设计的双离子梯度浓差电池制造成本低、结构简单、安全、柔性、可降解,电性能可随实际需求变化,能满足未来可穿戴和植入设备的需求。
展望未来,纪效波表示,将在此次成果基础上,继续寻找电离能力更强的“发电”材料,深入解析变化浓度下离子实时扩散机制,优化电池集成程序,提高浓差电池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结构和性能的稳定性。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21/acsami.3c1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