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成都日报
成都造新能源车服务本土瞄准海外
从零件到整车 只需3分多钟
即将下线的商用车出口产品
寒冷的冬日,位于青白江区的中国重汽集团成都王牌商用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汽成商)的生产线,洋溢着开足马力赶订单的火热氛围。一辆辆新能源重卡、中卡、轻卡、专用车,在500多米长的生产线上实现从零件到整车的进阶。整个过程,只需要3分多钟。
从订单签订到车辆交付
只需一周左右
“区内、市内、省内配套率分别达到35%、45%、60%以上,基本上实现了‘成都造’本土化。你现在看到的车身骨架,钢铁原材料就来自省内的攀钢集团。”重汽成商综合部负责人王龙一边带领记者参观生产线,一边介绍道。
就近获得优质原材料后,重汽成商会在特定的生产线上将原材料加工制造成零部件,再由自动化传输系统将这些零部件送达指定位置,等待生产线上由上一个环节自动到来的半成品,在生产线各个环节紧锣密鼓、严丝合缝的配合下,仅仅3分多钟,一辆新能源车就下线了。
走出生产线之后,这些新能源车经过第一次发动、质检等步骤,就可以交付客户了。
“我们一般都是先拿到订单再生产,从订单签订到车辆交付,基本上一周左右就可以完成。”王龙告诉记者。
今年1月到10月,重汽成商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1121辆,同比增长426%;销售新能源汽车971辆,同比增长1330%。“成都成为汽车第一城,让我们深感市场前景巨大。”王龙说。据介绍,如今重汽成商新能源产品涵盖了重卡、中卡、轻卡、专用车等,产品广泛运用于高速干线运输、公路物流运输、城建渣土运输、工程基建专用作业、市政环卫等行业。
开发智能驾驶
让成都造新能源车更“聪明”
“现在生产线上正在赶制的新能源重卡与轻卡,将在不久后出口到东南亚。目前,我们正紧抓‘一带一路’机遇,着力拓展新能源车海外出口大市场。今年,多个国家的客户到公司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合作,并对企业新能源产品给予肯定,相信‘成商造’新能源产品出口海外指日可待。”看着生产线上忙碌的工作人员,王龙笑着告诉记者。
这家链主企业已经形成整车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对研发的重视,让“成都造”新能源车越来越“聪明”。“我们与成都希迪智驾联合开发的智能网联与智能驾驶,可以实现对车辆实时在线监控。此外,我们研发制造的无人驾驶重卡车,可用于隧道建设,已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投入使用。”他透露说。
针对产业前沿时刻有技术储备,对企业而言,这是一条“智慧的路”,它可以让企业在发展迅速的产业变革中始终拥有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
在成都,还有针对“聪明的车”实实在在建设好的“智慧的路”。10月31日起,龙泉驿区投放的一批自动驾驶车辆正式对市民开放,市民通过微信小程序预约,即可免费体验自动驾驶出行。此次对市民开放的这批自动驾驶车辆前期已在国内唯一具有国际合作背景的国家级智能网联测试场——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完成桥梁、隧道、高速环道、城市道路等真实场景以及各种天气条件下的测试,并取得自动驾驶车辆专用牌照。目前,龙泉驿区已对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进行了全方位智慧化建设。
日前,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正式印发《关于启动第一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的通知》,成都成为15个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按照《通知》,将鼓励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和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今年6月出台的《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创新策源一流、生态要素富集、能源发展领先的世界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地,到2025年,汽车产业整体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实现汽车本地整体产量达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0万辆,产量达25万辆。在汽车整体产量加速增长的同时,成都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也正走出属于自己的“智慧的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艳玲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