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中国散裂中子源俯瞰图。松山湖科学城供图
【走近大国重器】
◎本报记者 龙跃梅
通 讯 员 张 玮
蓝天一碧如洗,云朵舒展飘过。汽车在广东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穿行,转过一个弯后,眼前豁然开朗,远处山坡上,“中国散裂中子源”7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11月12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中国散裂中子源的谱仪大厅时,这里正忙着一件大事——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山大学共建的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揭牌。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的8台合作谱仪之一,这也是国内首台中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填补了我国百兆电子伏以上中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的空白。
看着又一个“首台”诞生,在场的人们难掩喜悦。
中国散裂中子源,为洞察微观世界、探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提供了新的“超级显微镜”,让中国科研人员的笑容更加自信。
寻 光
——建自己的散裂中子源
“当你走进一个昏暗的房间,首先要做什么?”
走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沙盘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张俊荣向记者发问。
“开灯?”记者本能地答道。
“对。在暗的环境中,必须要有一个光源照亮物质,才能看到房间里的所有布局、所有东西。”张俊荣说,散裂中子源也具有这样的强大功能,通过其发出的“光”,我们可以看到物质的微观结构,从而了解物质的组成。
曾几何时,只有英国、美国和日本拥有这种看清物质结构的“超级显微镜”——脉冲式散裂中子源。这意味着,我国科学家如果要对一些领域开展研究,只能向国外申请使用设备。
“由于设备有限,我们不仅要排很久的队,而且在诸多方面受制于人。”张俊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