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间,记者来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的办公室。
办公桌、茶几、沙发,都是最简单的摆设。一张散裂中子源工程图,贴在墙上最显眼的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归根结底要靠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才能发展起来!”陈和生告诉记者,中国散裂中子源可为材料科学技术、物理学、化学化工、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先进的科研平台,对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科学诸多领域的瓶颈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追 光
——让中子“跑”起来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加速器区域,只能看到一栋长方形建筑和一栋环形建筑,相关设备都埋藏于隧道内。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装置包括直线加速器、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靶站以及中子散射谱仪等。
加速器建在13米到18米深的地下,其中直线加速器隧道长240米,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周长228米,相当于半个足球场大小。
“装置运行期间,隧道全部封闭,调控也是远程。”张俊荣介绍说。
在肉眼看不到的地下,是微观粒子的广阔天地。
一个离子源产生负氢离子,在直线加速器内加速到高速运行。此时的速度依然不够产生中子,需要进入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继续加速。
“在数百米长的环形隧道中,每一圈质子的速度都会增加。加速2万圈左右,质子的能量达到16亿电子伏特,速度达到光速的92%。”张俊荣说,别以为加速2万圈需要很长时间,实际上就是“嗖”的一下。
如此高速高能的质子,顺着隧道来到了下一站——靶站。
和埋藏在地下的加速器不同,靶站建在地面上,与中子散射谱仪同处一个宽阔的大厅。不过,为了确保安全,靶站和谱仪都用混凝土屏蔽体保护了起来。
在大厅里,靶站位于中间位置,外表涂装成蓝色,非常显眼。靶站周围,延伸出来一条条谱仪,每一条谱仪都涂上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