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投资热情高涨 市场空间巨大
充电桩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
近些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如何缓解“充电焦虑”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821万辆,占汽车保有量的5.5%。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持续渗透,充电需求也将保持快速增长。
近年来,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频频出台充电桩政策,激发了各地投建充电桩的热情。企查查提供的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新注册量逐年增加。尤其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后,2021年充电桩相关企业新注册量同比大幅增加87.4%至6万家,达近10年增速峰值。直至当前,一直延续了高增长态势。截至11月3日,今年我国新注册10.2万家,同比增加39.3%。其中,天津近10年以来,累计新注册3805家充电桩相关企业。截至11月3日,今年天津已新注册899家,同比增加25.9%。
不过,在天津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会芝看来,当前,公共充电桩仍存在较大缺口。她表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车桩比达到2.5:1,相较于2017年的4:1有大幅改善,但距离工业和信息化部此前提出的‘2025年实现车桩比2:1、2030年实现车桩比1:1’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而针对天津而言,中心城区公共充电桩的供给滞后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程,市场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一情况,王会芝提出4点建议──
一是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服务站与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同步规划和建设,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普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充电服务能力与便利性。针对高速公路沿线、城市社区、农村交通要道等“补能焦虑”问题突出的场景,通过差异化的奖补机制,合理布局充电设施建设网络中的空白点与关键节点。
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出台的奖补政策与充电桩评价结果相挂钩,扶优扶强,以充电桩利用率、上线率、运营安全情况等因素为评价指标进行考核,督促运营商提高充电网络布局合理性,提升充电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是加强充电桩管理维护。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后续日常维护管理,指导公共停车场、公共绿地区域、居民小区等开展充电设施预留以及自建桩、公建桩的建设和日常维护管理。
“汽车是我国交通领域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不断提升,充电桩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其市场前景将愈发广阔。”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