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当如是                 □崔均鸣

2023-11-04 00:13 来源: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半岛都市报 1978年秋天,在我的记忆里发生过两件重要的事情——

其一:一辆大卡车沿青威公路疾速向东行进时,后面的车厢里燃起了大火。汽车拖着一股黑色的浓烟突突地前行,当汽车行至我的家乡附近时,驾驶员发现了险情,立即停车准备施救。但此时的火势已经很凶猛了,几乎无法靠近。尽管如此,从驾驶室里跳出的一位戴眼镜的人还是不顾阻拦爬上了车厢,从里面找出一个木头箱子扔到了车下。等那位“眼镜”跳下车厢后,已经身上着火。他冲向公路边的水沟,连续打了几个滚,身上的火才熄灭了。此时,浑身泥浆的“眼镜”头发、眉毛都有损伤,其形象狼狈不堪。他向围观上来的村民求助,称自己是青岛某造船厂的工程师,正在向威海调动工作。没想到,搬家的过程中发生了这桩糟心事儿。于是,村里报告镇上,镇上报告县里,县里则联系了青岛和威海等方面。很快,一辆面包车自青岛方向开了过来,那位眼镜工程师扶着抹眼泪的妻子和默默无语的小儿子上了面包车。离开时,只带走那个木头箱子。他的妻子似乎对自家那些着火的家当心有不舍,试图拾掇几件尚能使用的家什一并带走,但被“眼镜”阻止了。他告诉妻子,只要这箱图纸抢出来了,其他的损失都不算事儿,更不必介意,车厢里还有点使用价值的东西都送给老乡们吧。“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他如此安慰妻子。多年过后我才知道,那是一句在城里很流行的话。印象深刻的是,我曾经在那辆完全报废的汽车里捡回一个铁制玩具青蛙,上紧弦后,放在地上可以“呱呱”地自动蹦跶。

其二:我们村有名的“痴老婆”的儿子高考考上了大学。那一天,这位衣着简朴的后生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气宇轩昂地走向村东头的汽车站点。他那腿有残疾的老父亲专门借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为他驮着行李,他那疯疯颠颠的老母亲也咧着大嘴,乐呵呵地紧跟在后面。据说,这位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后生第一次坐汽车去青岛,还要接着坐火车去武汉。将来大学毕业后,专门和钢铁打交道,也会当工程师。从此以后,拿工资,住楼房,吃商品粮,娶城里的女人作老婆。未来的日子会和“眼镜”工程师一样一样的。

夹杂在欢送后生上大学的人群中,我心生无限羡慕。我悄悄地告诉妈妈,我也要像他那样去上大学。妈妈抿着嘴没有回应,但站在我身后的一位老先生却摸着我的头开了腔:“好,孩子有志气!大丈夫,当如是。当如是啊。”这位老先生是我们村的新任小学老师,数学、语文一起教。其实,老先生是一位中专毕业生,本来分在县城某中学当教员,却因家庭出身问题,很快便被赶回老家务农了。他站在我身后念叨着莫名其妙的“当如是”时,刚刚落实政策,重执教鞭。

坦率地讲,“像他那样”是我发奋学习的朴素的原动力。回想那个年代,生活在胶东乡村里一个懵懂的孩子实在无法拥有更高远、更宏阔的理想和视野。事实上,纵然是那些打小就怀抱“治国平天下”鸿鹄之志的人,相信也是从“修身齐家”开启人生旅程的。

“当如是”曾经是我人生重要的出发点。多年过后,“当如是”的内涵在我的内心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也丰盈了许多。在关注自身成长的同时,我更关注这片广袤的土地。还有,星辰和大海……

1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