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 汪国梁
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今年1至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59.1万辆和452.6万辆,市场占有率达29%。7月单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已达32.7%。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张的态势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上半年,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销量增幅为91.1%,而纯电动车型的销量增幅为31.9%。这说明消费者心理上依然存在相当程度的里程焦虑,影响到了购买混动还是纯电车型的抉择。
在汽车工业向新能源时代转型的进程中,混合动力是过渡阶段的技术路线。从产业长远发展考虑,必须解决好消费者对纯电车型的里程焦虑。这一方面靠电池技术的革新进步,更重要的,是加快交通领域能源补给体系的更新迭代,让电车补能像油车加油一样方便。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答好三道题,处理好三对关系。
其一是充电与换电的关系。
当前,电动汽车补能有充电与换电池两种方式。与充电相比,换电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更高,对企业的资金压力更大。此外,换电还面临着行业标准不统一,不同车企各自为战,换电站不能通用,降低了利用效率,进一步推高了成本。但另一方面,换电也有补能速度更快的优势。换电站因储存大量电池,还具有储能站的功能。一个规模庞大的换电站网络,可发挥用电高峰时放电、低谷时充电的作用,大大有助于新能源消纳和电网稳定运行。
在新能源汽车补能体系中,充换电将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产业政策的设计者还需给予行业更多时间,让充电和换电两种模式在市场的自然演化中响应各自的需求,从而进化至最合理、高效的形态。
其二是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关系。
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属于重资产行业,投资规模大,整体回报周期长。国资国企在服务国家产业战略上义不容辞,在融资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也应当为地方产业发展而进行长期布局。民营企业的市场嗅觉敏锐,在探索新技术新业态上灵活而有闯劲。新的增长点、新的商业模式,往往是由民营企业发现和培育成熟。
打破“弹簧门”“隐形门”,营造开放的充换电服务市场,让国资国企和民资民企在公平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寻找合作的切入点,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充换电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营效率,更会为整个能源供给服务体系的革新提供新思路,为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扩大能源领域投资开辟新路径。
其三是适度超前与投资回报可持续的关系。
当前,充换电服务需求冷热不均的现象突出。城市服务需求大,充换电设施投资回报率高,是投资者眼中的“肥肉”;农村等偏远地区需求小,投资回报率低,是没有什么“油水”的“瘦瘠之地”。资本具有逐利性,自然倾向于在回报率高的地区投资。但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就必须超前考虑到偏远地区的充换电服务需求。有句老话说,“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电车要发展,充换电服务也要先行。
如何既做到适度超前,同时又兼顾投资回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我省提出的“省市合作、整体打包、肥瘦搭配”是一种有益探索。这种模式将一个区域内的充换电设施建设统筹考虑、整体推进,通过热点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搭配,“以肥补瘦”,既满足适度超前的要求,又兼顾了投资收益,在商业上更可持续。
任何时候,能源都是“大生意”,但往往也是利益格局最板结的领域。新能源汽车勃兴对汽车工业的重塑,让交通领域能源补给体系面临“洗牌”。对后来者而言,这是重新分“蛋糕”的难得机遇。无论是从支撑新能源汽车强省建设,还是从竞逐能源行业“蛋糕”的角度来看,安徽都必须答好上述三道题,处理好充电与换电、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适度超前与投资回报可持续这三对关系。答对了,处理好了,充换电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就能蹄疾步稳,就能在产业变革中走得更远、赢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