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东看西看】刘志勤:欧盟反补贴调查能否撼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优势?

2023-09-17 11:36 来源: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9月16日电 题:欧盟反补贴调查能否撼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优势?

作者 刘志勤 人大重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近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第四次“盟情咨文”时表示,欧盟委员会将启动一项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这一点也不出乎笔者的意料。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23年慕尼黑国际车展上,中国汽车可以说是风头无两。德媒甚至称慕尼黑车展是“属于中国人的国际车展”,认为德国汽车失去主导地位。笔者当时就很担心,中国电动汽车后期面临的压力可能是空前的,现在果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欧盟计划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首先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所谓选举以及不同派系的政治势力有关,更多是一种政治表态或者一种政策性表态。其次,调查本身缺少一定的法律依据。

冯德莱恩还表示,“全球电动车市场充斥着平价的中国汽车,它们的价格之所以低,是因为获得了巨额的国家补贴,而这正在扭曲我们的市场。” 这也是不符合事实的。中国的电动汽车应该说产品层次丰富,既有低端产品,也有高端产品,一些产品的价格甚至比欧洲本土的汽车产品价格还要高。实际上,对比欧洲电动汽车产品,中国电动汽车更大的优势在于技术层面。就连德国老牌车企高管也不得不承认,“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领先我们一个时代。”

而且,冯德莱恩好像忘了,欧盟自己正是那个对本国电动汽车产业进行巨额补贴的地区。比如法国为纯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车提供最高5000欧元的补贴,德国为售价低于4万欧元的纯电动车提供6750欧元的补贴。而中国实际对于汽车出口产品更多是税收等层面的政策优惠。而通过税费减轻企业负担,一直都是国际惯例。

此外,欧洲电动汽车之所以发展太慢,和其自身政策也有关系。首先,近几年,欧洲虽然口头上讲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但实际说的多做的少,而且各个厂家之间、各个国家之间步调也不一致,所以拖累了企业的发展。其次,欧洲很多企业集中于跟美国搞一些竞争,忽略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投入。

可以说,真正扭曲欧洲市场的应该是欧盟某些政治人物,他们过多地干预市场,这才是对欧洲市场最大的破坏,是最大的一个扭曲力量。总之,笔者认为,一个国家的商品好不好,用不着政治家来表态,应该交由市场来表达,交由用户来表达,由市场由买方来进行决策。

这项政策的最终结果可能也未必能让冯德莱恩如愿以偿。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单边经贸措施只会起到反面推动作用和促进作用。短期内或许会对中国某些电动汽车产品进入欧洲在数量上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阻碍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优势继续扩大,也不会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速度产生很大的实质性影响。

这已不是欧盟针对中国优势产业进行的第一次反补贴调查,此前针对中国的光伏产业也曾发起过。不过,过去5年欧洲的光伏进口支出几乎翻了两番。因为中国的光伏产品质优价美,有利于欧洲民生和环境,也是欧盟实现减排目标所必需的。因此欧盟对于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预计不会对中国新能源车行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而且,当前的中国企业已经发展非常成熟,他们在进入欧洲市场之前就对这些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种政策只会促使中国企业更加努力奋发图强,把自己的产品做好,做精做细,使他们在技术上无法超越中国。

此外,当前欧洲正深受高通胀的伤害,对中国产品增加限制必然也会损害其自身。这种保护主义也有一定的欺骗性,给公众的感觉是它在保护民族利益和产业利益,但实际保护主义所产生的生活费用上涨和生活供应品的缺乏需要在过一段时间后才会被察觉。因此,这种对中国企业的政策打压,实际上也是缺乏睿智、缺乏长远考虑的作法,最关键是缺乏民众思想,只考虑所谓政治利益。(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宋亚芬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张澍楠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1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