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到集成应用,我国的机器人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中国电子学会政策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主任王桓说,我国制造业规模大、门类齐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未来发展可期。
应用牵引,努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有了这颗‘心脏’,机械臂更加灵活。”展厅里,一款减速机产品备受关注。作为工业机器人的“心脏”,高精密减速机一直依赖国外进口,这款自主研发的减速机实现了新突破。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国内厂商还攻克了控制系统、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的许多难关,机器人的国产化率逐步提升。其中,谐波减速器、旋转矢量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进入国际头部企业供应链体系。
专利数量就是证明。王桓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保持上升趋势,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
受访专家同时指出,我国在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上仍然存在短板,材料、加工工艺等基础研发依旧比较薄弱。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着力补短板,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发力,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努力提升机器人核心部件、软件国产化水平,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补短板的同时,也要锻长板。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走出了一条以“机器人+应用”深耕优势行业,带动技术突破、迭代升级产品、提升产业规模的创新发展路径。专家认为,应继续发挥应用的牵引作用,努力将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
本次大会期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发布。根据该计划,到2025年,北京经开区力争机器人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以上,搭建50个机器人应用场景示范项目。
“把握机遇,加速实现‘由大到强’转变,我国机器人产业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王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