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云”来说,根据IDC的报告显示,每一次向高阶驾驶演进,对于云的基础设施、平台、应用、服务的消耗量都要上升一个数量级。用自动驾驶感知算法来举例,以前一个L3级别的Demo,只需百万级图片和几十张训练卡,花几百万就能实现。但如果要实现L3级别的量产,投入的资金可能就达到千万级甚至上亿。而到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从原型到量产,中间要处理的数据量、消耗的GPU资源和投入的研发费用,都将以指数级别增加,对云端异构资源的需求也呈现井喷式增长。
因此,在高阶自动驾驶研发过程中,除了云端资源的性能和稳定性之外,是否能提供大规模异构算力、拥有健全的生态系统,以及解决方案是否拥有较高的性价比则成了另外的考量因素。尤其是在性价比——在上云的基础上,谁能将软硬件协同发挥出最大的效率,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这几乎已经成了全行业的共识。
百度智能云最新提出的「AI大底座」由两个重要部分组成:一是解决算力问题的百舸计算平台,为自动驾驶研发过程提供了海量异构资源的支持;另一个是AI中台,覆盖了AI开发的全生命周期,可以帮助车企极大加速自动驾驶的研发过程。
事实上,云给自动驾驶的研发带来的提升是肉眼可见的,甚至将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比如前段时间,百度智能云联合NVIDIA在GPU卡上,针对常见智驾场景感知模型进行一系列的软硬一体优化,实现了最高400%的吞吐量提升,训练时间缩短80%。
至于“智”,则是大家熟悉的大模型。据宋飞介绍,目前百度文心大模型的能力已经应用到数据挖掘场景中,而在未来,它还将被应用到工具链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可以通过输入“标注所有的红绿灯”就可以实现对图片的快速标注,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的研发效率。
04历史进程中的自动驾驶
回溯中国自动驾驶过去的沸腾十年往事,它曾被大众寄予了太多改变世界的厚望,在国内催生了一段群雄并起、热钱涌动的黄金岁月。巅峰时期,它曾一度引领着AI创业的方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新玩家宣布入局。
风口之外,值得深思的地方还很多。从单车智能到车路协同的路线之争,到“渐进式”与“跨越式”、亦或者百度坚持的“技术降维,数据反哺”路线之争,不同的战略选择背后,终极目标都是自动驾驶的普及和应用。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在轰轰烈烈的汽车智能化浪潮下,自动驾驶还会继续向前继续发展。
最典型的例子,根据IDC的预测,国内自动驾驶研发解决方案市场未来五年复合增速预计高达90.0%,以未来汽车云市场竞争的关键变量为例,百度智能云相比去年同期实现了162%的超高速增长。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这场云和自动驾驶的融合时,宋飞的回答很诚恳,“这将是一个大市场,未来百度能做的、要做的还有很多,关键是理解市场,理解客户。我们也期待在未来可以让自动驾驶走入千家万户,为国内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百度的云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