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闪耀着金属光泽的东风牌轿车标志,静静陈列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展柜中。它不仅是中国第一辆国产轿车的印记,更藏着令老一辈汽车人热泪盈眶的往事。
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开展之际,中国一汽红旗文化展馆馆长许东明来到展览现场,讲述起展品背后的故事:“这个东风小轿车的车尾标就是墙上照片里毛主席正在看的这个车的车标。”回望那段历史,1958年5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后花园观看并乘坐东风牌轿车,高兴地说:“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在这场展览中,红旗文化展馆提供的多件珍贵展品,正以这样的方式,串联起吉林大地上那段从“万国车”到“中国造”的奋斗史诗。
许东明坦言,为了这场展览,中国一汽搬来了许多“家底”,从建厂初期的文献档案、文件,到东风牌轿车车标、甚至还有红旗牌轿车的车尾灯。“这些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一汽人用双手和热血写就的日记。” 他指着展柜中一枚红旗车标介绍,从最初的设计草图到最终装配在CA72车型上,每一道纹路都记录着“33天造红旗车”的奇迹。当年技术人员与厂长同吃同住,在车间里敲敲打打,没有图纸就拆车摸索,没有进口油泥就用黄金兑换,硬是让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在国庆前夕驶下生产线。
展览中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藏在展品背后的“人”的故事。“当着厂长找厂长”的佳话至今仍被传颂。一汽首任厂长郭力深知建设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厂责任重大,主动让贤,请更具全局视野的饶斌来担任厂长,自己则甘居副手专攻技术。这种“为事业让官帽”的格局,在1969年再度书写。饶斌带着8000名一汽人奔赴湖北十堰建设二汽,在潮湿的地堰里,他每天靠一杯白酒驱散风湿疼痛,却从未耽误过建设。许东明讲述着从老人口中了解到的当年刚到十堰时的情景,当地百姓曾好奇地往汽车里喂草,因为他们从未见过汽车,以为车里是有牲口拉动,而正是这份从零开始的艰难与坚韧,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宝贵财富。
从“一两黄金一两泥”的窘迫,到如今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里900多名技术工人操控智能机器人的从容;从1953年长春孟家屯破土动工的652厂(一汽原名),到现在红旗品牌跻身世界豪华车阵营。许东明说:“我们想让观众看到,吉林不仅是汽车工业的摇篮,更讲述着一汽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当年轻观众在展柜前驻足,看着东风牌轿车标志上的划痕、红旗轿车车标上的岁月痕迹,或许能读懂“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这几个字。因为在这片黑土地上,从来就不缺“造自己的车、走自己的路”的底气。
吉刻新闻记者 李易书
摄影 蒋盛松
摄像 孙上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