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那些不知疲倦的机器人,也经过了齐嵩宇的妙手改造。
机器人虽然智能,却无法感知自身故障。为确保它们精准运行,齐嵩宇借助传感器等,给机器人外挂了一套“智慧医生”系统,可随时监测其运行状态,及早发现故障苗头、提前“施治”,从而避免机器人突然“趴窝”导致生产线停运。这套“预测维修”技术,还获得了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交流会一等奖。
对于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的汽车产业来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格外重要。“作为一线产业工人,要主动参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说话间,齐嵩宇带记者来到他率队自主搭建的车载智能模块测试平台前。
眼前的模拟平台犹如一辆“透明”整车。置身其间,平日被车身钢筋铁骨遮掩的动力系统、娱乐系统、舒适系统等内部结构,一览无余地环列身侧,各个模块的运转状态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有了它,测试零部件运行情况变得很容易。”齐嵩宇告诉记者,除了显著提升生产质量与效率,这个平台还可用于软件开发和教学。
“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他总能从身边发现需要技术改进的地方,并且揪住不放、死磕到底。”在同事眼中,齐嵩宇身上的这个鲜明特点,注定了他与创新创造的不解缘分。
2003年的一天,齐嵩宇因漏焊了4个焊点被罚款200元。“一个白车身约有6000个焊点,稍有疏忽就会漏焊,常有工友因此被罚。”当时,干了8年维修电工的齐嵩宇刚转为点焊工不久,而漏焊也是困扰业界的共性问题。
经过3000余次试验,齐嵩宇开发出“电阻点焊工艺质量自动监控技术”,通过对焊接全过程进行自动监控、自动语音报警等,成功攻克了漏焊难题。
“8年时间,一轮轮技术改进,跟着我研发的人中途全都放弃了。”齐嵩宇持续对这项技术进行升级,最终凭借该项成果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