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中国市场就是健身房,不上强度跟不上”

2024-05-06 05:21 来源: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

梅新育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06日  第 09 版)

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失去的三十年”?面对这样的疑问,只需看看正在举办的广交会客流潮涌,看看北京车展的人头攒动,放眼中国平台、电商应用(App)“出海”在国际市场攻城略地的凌厉态势,就不难明白,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是“创造性破坏”的阵痛,而不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长久没落。

在南方,截至4月26日17时,第135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线下到会189233人,来自全球214个国家和地区,到会人数比上届同期增长21.8%;在北方,无论是国内观众还是海外观众,这次北京国际车展毫无疑问都正在创造其问世以来的最高纪录,世界各地的经销商、业界人士和发烧友蜂拥而至,甚至出现外国客人趴到地上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细节的景象,说中国车展已成全球车展“顶级”,成为海外业界和发烧友寻觅技术前沿的“圣地”,实不为过。

“中国市场就是健身房,不上强度跟不上”——对一个国家长远前途而言,比数量扩张更为关键的是新技术支撑下的新兴产业、新兴业态成长,北京车展的场景、与会外资车企的决策选择充分展示了中国新兴产业的极速成长和跃居全球同业台柱;正是在中国经济“见顶”论的聒噪声中,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Oliver Blume)携集团旗下多个品牌的7款车型参展,在车展开幕前夕的媒体之夜先行首发,集中亮相,向中国汽车业界、中国汽车市场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比在华首发新车数量更为关键的是,大众公司还宣布了实行新的中国市场汽车开发策略,即从零开始在中国开发汽车,而不是根据当地市场特点调整已有的欧洲车型,“大众要为一个与本土截然不同的市场开发新车型”。如同大众这样在中国加码投入的外资车商并非一家两家。

大众等外资车商作出这样的选择是正确、顺理成章的,是因为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火爆异常,长期稳居市场中心地位的外资品牌却在逐渐边缘化,即使市场表现比其他外资“友商”好很多的德资品牌也不例外,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整体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18%降至去年的14%。如果是在一个已经“见顶”、正在三十年下坡路上缓缓滑行的市场,大众何须费心费力费资源在这里加码升级投入?

进一步深入考察,中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最大的成功故事,汽车业的发展与超越是“入世”二十年来中国名列前茅的成功故事,新能源车异军突起则是中国汽车产业最大的成功故事。今天威风八面的中国汽车产业,是在“入世”之后实现了产销总量登顶世界的跨越。

“入世”当年的2001年,中国汽车产量234万辆;“入世”次年猛增至325万辆,2022年已达2718万辆,2023年突破3000万辆。至此,中国汽车产销总量已经连续15年高居全球第一,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汽车产销量的绝对优势还将继续保持。

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本土车企已经实现了大面积弯道超车和较大幅度领先。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1.6%。同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60.6万辆和67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4%和10.6%;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1.5万辆和2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31.8%;汽车整车出口132.4万辆,同比增长33.2%,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0.7万辆,同比增长23.8%。

而且,中国新能源汽车业的高增长建立在一系列领先全球同行的自主技术创新基础之上。在公认的传统汽车业强国德国,早在去年,到中国车展实地见识了中国同行的实力之后,梅赛德斯-奔驰公司高级内部人士也向《慕尼黑水星报》等媒体公开承认,在软件集成、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等领域,中国本土新能源车企相对于欧美同行的领先优势已经巨大而无法赶上。直到今天,海外车友体验、展示中国汽车酷、炫功能与质量,已成世界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流行的时尚。

无需讳言,我们的经济确实面临一些困难,但总体而言,这只不过是源于一些旧产业旧模式难以适应新环境的暂时性局部性困难,以及一些周期性压力。中国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而且形成全世界无与伦比的产业生态。如小米从决定造车到批量生产整车上市惊艳亮相不过短短3年,就充分体现了中国新兴产业生态的强大,以新技术、新业态重塑传统产业的进程也在全面推进。从全局、长期来看,我们现在的一些暂时局部困难只是“创造性破坏”的阵痛,这已经不言而喻。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1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