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海日报
根在德国 花开彼岸
——江苏太仓“德系汽车零配件之乡”一线观察 克恩-里伯斯、通快、海瑞恩、托克斯……在江苏苏州太仓高新区的南京东路上,不少公交站的名字以德国企业命名。从“克恩-里伯斯站”出发,4公里范围内聚集了40多家外资企业,坐上103路公交车,就能把新能源汽车的电驱系统配齐。
要造一辆汽车,不出太仓就能找到70%零部件。这样的底气来源于数量庞大的“德国制造”助力:超500家德企集聚太仓,其中七成与汽车制造相关。
“克恩-里伯斯站”是太仓对德合作起笔之处。1993年,作为落户上海的大众汽车供应商之一,“弹簧大王”克恩-里伯斯在一片唱衰声中“试探着”投下50万马克。6名员工、400平方米的租赁厂房,在外人看来的“小工坊”,就是克恩-里伯斯在太仓起步的全部家当。
此后,克恩-里伯斯11次增资太仓,如今拥有自建厂房7万平方米,年产值15亿元,在其全球版图中占比最大。据统计,超九成早期落户太仓的德企完成增资扩产。
走进巨浪凯龙机床(太仓)有限公司的“未来工厂”,一台台白色的“大盒子”正在自主加工机械零部件——这里是巨浪最新研制的五轴立式加工中心,通过顶尖的“篮式”换刀技术,相比常规机床,生产效率提高了2到3倍。巨浪凯龙机床(太仓)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任家平介绍,公司生产的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的重要零部件正不断发往全球市场。
从最早的销售办事处,到如今集生产、研发、销售等于一体的本土化高端设备制造公司,十几年间巨浪中国工厂规模扩大了3倍。“尽管过去几年受到疫情、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影响,巨浪仍收获稳健进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让公司收获了全新的业务增长。”任家平说。
苏州人常说,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在不少德国人看来,太仓是碧螺春,上海便是那棵大树——沿江临沪、交通便利是多数德企选择太仓的初衷。只有上海陆域面积约十分之一的太仓,背后有着中国的“大”市场。
太仓欧商投资企业协会主席张臻伟说,德国人认为制造业企业不太适合布局在大城市,安静的小城镇更适合做一番事业,但同时,物流、市场、基础设施等各方面条件也要跟上。具备这两大优势的太仓在激烈的长三角城市竞逐中脱颖而出。
太仓是距离上海最近的沿江临沪城市,太仓主城至上海市中心只有50公里,乘坐沪苏通铁路至上海虹桥枢纽仅需约半小时。同时,太仓港是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2023年,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突破2.7亿吨。
在德国汽车制造业带动下,太仓汽车电子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企业超700家,多个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30%,3家企业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太仓也获评国家汽车核心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水质好不好,水里的鱼最清楚。”许多德企负责人感叹,区位优势是太仓的招商“法宝”,但营商环境才是留人“利器”。
近年来,太仓通过创新实践,不断完善对德合作服务:在德企关注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推出联席会议制度和绿色通道、审限跟踪、主动协商等组合式服务;设立对德合作司法服务工作站;推出德企专窗、德语税收窗口、外国人工作及居留许可“一窗式”受理等特色服务。
去年,在太仓对德合作30周年之际,太仓投资15亿元打造德式风情街,将罗腾堡小镇“搬到”新浏河畔,不仅聚集了餐饮、购物功能配套,每月还会在此举行各类主题活动,促进中德两国文化交流。
红砖粉墙,塔楼尖顶,夜色笼罩下,灯火通明的罗腾堡风情街在小桥流水的映衬下更显复古情调,德国啤酒和碧螺春茶在这座江南小城碰撞出火花。 (新华社南京3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