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安和高合这次没成,是不是意味着高合真的没救了?还有一条路,就是地方政府会不会出手相助。只不过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信息,能反馈出地方政府有什么解救高合的动作。车主希望合作,车企则要考虑盈利
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两个角度去看,如果谈判成功,不仅是高合的车主能松一口气,其他所有现在还正常运营的造车新势力的车主,都将松一口气,在经过了大量淘汰后,目前还能剩下来的主流造车新势力,一旦到了高合这个地步,想通过并购自救,从价值层面上看,可能比高合稍微容易些。
另一角度,如果不成功,对头部的新势力影响可能不大,但对于几家看着处于边缘的新势力,车主和潜客都会有点慌。
朱华荣在今年一月曾发表过观点,国外的车企为什么不全力做电动车,主要原因还是目前的技术和市场不能带来盈利,一旦时机成熟了,他们便会利用全球资源迅速崛起。
这个观点反映出的问题,就是目前高合能不能被传统车企收购的问题,也反映出对于全力发展新能源的中国车企来说,不是没能力帮助友商,而是首先要考虑自身的盈利能力。
如果找中国品牌合作行不通,与外国品牌合作,也是一种思路。小鹏和零跑,虽然目前也不具备盈利能力,但在车企眼里,两家新势力的投资价值分别在智驾和新能源全栈解决方案上。虽然效果如何还没得到市场验证,但至少这样的合作能让大众和Stellantis在自己想得到的技术布局上省钱省力,怎么算都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