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苏晓梅 岳付玉
本报讯(记者 苏晓梅 岳付玉)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充电桩成为当下车主和社区最关心的基础设施。昨天,国网天津滨海公司张黎明创新工作室传来好消息:该团队最新研制的“伞形”共享充电桩即将上新,这是专门针对老小区复杂地形停车区域研制的,与该团队此前研发推广的移动共享充电桩并称“姊妹桩”。
2022年,张黎明带领创新团队按照移动共享理念开展创新攻关,为老小区研制出可为多个车位提供充电服务的移动共享充电桩。目前,移动共享充电桩已在天津正义里、惠安里、红霞里等20个站点推广使用,因地制宜满足了居民充电需求。
“然而,我们在推广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小区很多时候是因地而停,停车空间狭小、排列不规则。”张黎明介绍,“我们研制的移动共享充电桩要求车位连续规则排列,所以在遇到上述情况时很难适用。”
于是张黎明带领创新团队针对停车空间狭小、排列不规则情况进行“头脑风暴”,从悬吊的洗车枪中找到灵感,提出了“伞形”共享充电桩。这款充电桩由悬臂、旋转立柱等组成,占地更小、成本更低,适用更灵活。因悬臂转动轨迹像雨伞,故而得名“伞形”共享充电桩。
据了解,“伞形”共享充电桩落地后,将与移动共享充电桩一道共同服务老小区绿色出行,力争在京津冀及周边省份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