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让船舶逐“绿”前行(图)

2024-02-22 05:43 来源: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特别报道

叠风新能源创始人李智

让船舶逐“绿”前行(图)

本报记者 刘畅

近日,记者再见到叠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叠风新能源”)创始人李智时,他比一年前接受采访时清瘦了些。“那时研发刚完成,接着是做认证、安装上船、试航、优化方案等,直到今年初首台套风力旋筒助推系统才实现交付,这之后业务量越来越多。”他对记者说,“让船舶逐‘绿’前行”是他的目标。

在秦皇岛海边长大的李智,从小就酷爱船舶。2012年,船舶行业高速发展,他在保税区创立了叠风新能源,代理国际船舶减碳设备。随着船舶减碳需求日益增加,他认为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几年后,叠风新能源开始自主研发风力旋筒助推系统,利用旋筒在合适风况下产生的推力为船舶提供辅助动力,将风能转为动能,助力船舶节能减碳。

旋筒像个“大烟囱”,看着简单,但要把有十层楼高、几十吨重的圆柱体安装在船上,并让其以最高150公里/小时的速度持续旋转,难度不小。因为在国内没有先例,研发团队需要查阅大量英文原版技术资料,一次次完善陆地样机生产,完成相关认证,再根据实际船型、船况进行实施方案优化,终于在今年初成功交付海油工程“海洋石油226”风力旋筒助推系统,标志着我国在商用船舶旋筒风帆系统技术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基于滨海新区相对成熟的海洋装备产业和区位优势,旋筒从设计研发、制造组装到检测认证等全都在滨海新区内完成,“我们的供应商半数以上来自京津冀地区,运输成本相对较低,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他说。

眼下,叠风新能源正在加速推进产业化进程,计划下半年在保税区设立风力旋筒生产制造基地,带动相关船舶配套企业、船舶新造改造项目共同发展,助力航运业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1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