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镇江日报
去年全市新能源汽车登记注册量同比增四成
充换电设施提速 为绿色出行蓄能
本报记者 陈志奎 本报通讯员 栾蕾 尹晨
春节假期,位于镇江火车站北广场公交站点,公交车借助上方智能充电弓,进行大功率充电,短时间迅速充满后,满载着一车又一车乘客缓缓驶离。伴随充电基础设施的科学布局,该区域公交车辆中途补电难题正有效解决,运力明显提升。
与充电基础设施加速布点相呼应的是,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我市也不落人后。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全市新能源汽车登记注册近2万辆,较上年增长41%;截至2023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4.9万辆,占全市汽车保有量的比重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增长势头可见一斑。
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客观上需要充电设施尤其是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与之相匹配。如何让车主充电方便实惠,如何让充电桩企业达成良性发展?国家、省、市也密集出台了推进充电设施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规划目标,并从优化城市、公路沿线、乡村充电设施布局以及加快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加以重点推进。尤其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以财政资金引导市场主体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和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政策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发展迎来明显利好。对此,市工信部门有关人士介绍,省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明确,对充(换)电设施建设实行简化的审批手续,电网公司简化办事程序。目前,财政资金对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给予补助,实施方案根据发展需要,补助重点、补助标准等每年都将细化完善。同时,居民住宅小区内的新能源汽车公共充换电设施用电,由原来的商业电价改为执行居民峰谷电价。
根据镇江市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规划实施方案,结合镇江城市发展实际和电动汽车未来发展趋势,我市明确到2025年建成“适度超前、布局合理、车桩协调、充换结合、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的充换电服务网络,保障充(换)电服务水平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市规划建设公共充电桩(含专用桩)将达8200个。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我市正加快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布局进度,加大社会公用充电设施建设推进力度,引导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企业精准定位、合理布局,力求在提高建设数量的同时,提高设备运营效率,抢占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市场先机。
目前,传统粗放的充电桩建设运营模式已无法灵活适应当前新能源汽车多场景、多需求的发展现状。业内人士建议,充电桩企业应与时俱进,结合现有政策如小区内公共充电桩居民电价政策、充电设施建设运营补助政策等考虑建桩布局重点。
由于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为应对困局,各地充电桩企业正创新探索运营模式,从而催生多种新技术应用。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共享充电模式成为大势所趋,有助于解决居民用电容量紧张、电力接入难、利用率低和停车管理等问题。我市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企业可学习借鉴,积极尝试共享充电机器人、“光-电-充-检”一体化综合能源站、超级大功率充电桩、换电站等新技术新模式,提升设施使用效率、增强充(换)电收益。
充(换)电既要便捷,更要安全。市工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各企业应加强管理,加大设施安全运营自查自纠,及时改造更新老旧充(换)电设施,提高设施充(换)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满足社会公众安全、便捷、绿色出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