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开年消息: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
这是国务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产销均超3000万辆,创历史新高;汽车出口491万辆,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继续领跑全球,出口120.3万辆。
惊不惊喜?
实际上,对于这个结果,业内人士早有预见。我国汽车全年产销量屡创新高,已经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在去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就显示,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经首次超越了日本汽车的出口量。当时便预计,按照这一趋势下去,2023年底中国汽车出口量很有可能全面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这一成就对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亚于当年我国自主生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这意味着中国正在迈向一个汽车制造强国。
只不过,这一步步走过来却不容易,从1956年中国拥有第一辆自主设计制造的汽车走到今天,我们花了近70年的时间。这是一个“0-1”的故事,它意味着,我国的汽车工业将踏上飞速发展的历程,一如我们在高精尖科技上的研究,只要突破了第一步,那么未来势不可挡。
汽车工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因为它涉及到工业的许多方面。比如汽车和其它相关工业是军工的基础;汽车是高新技术的结晶,所涉及的新技术范围之广,是其它产业难以相比的,无论从材料还是工业设计等各方面,都能有效促进其它各行业的发展。在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汽车工业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上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兴起,上世纪50年代意大利、法国经济的起飞,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突飞猛进,都有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作用。
也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开始着手建立汽车工业。1953年,在前苏联帮助下,中国在吉林建立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并在1956年生产出了我国自主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卡车。从此,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汽车工业,结束了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汽车制造工业一直走在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的道路上,过程与道路都十分曲折与艰难,可以说,直到今天,在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三大汽车制造核心上,我们仍未赶超上世界最先进水平。
正如新兴工业在信息时代给了我们极大的机会一样,在汽车工业的新技术领域,我们实现了突破——新能源车赛道。我们的汽车在电池、电机和电控领域打破了传统汽车强国主导的产业格局,跨越了“发动机+变速箱”的传统技术鸿沟,实现了“弯道超车”。
之前在市场成熟的欧洲,我国的燃油车销量可以忽略不计,而现在凭着新能源车,挤进了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德国《经济周刊》网站报道称,在麦肯锡公司和《经济周刊》推出电动汽车指数以来的12年里,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占据主导地位。2022年,全球2/3的电动汽车是中国制造的。
中国的汽车工业走到今天,令人开心,但是,距离真正的汽车制造强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汽车制造强国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拥有大批自有品牌,并且要具有全球影响力。就如日本拥有丰田、本田,德国有宝马、奔驰,美国有福特、通用、特斯拉,目前我国的比亚迪、五菱、广汽、上汽等10家中国品牌跻身全球新能源汽车品牌销量榜单前20名。剩下的就是时间的积淀,之前国际上的传统汽车品牌发展用了上百年时间,而我国的汽车品牌至今才发展了二三十年。
更主要的是,我们的汽车品质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这样才能不断地扩大市场,并赢得人们的普遍信赖。
在这点上,我们曾经在摩托车出口上摔过跤,足以让我们警醒。相较汽车,中国更早成为摩托车出口第一国。但摩托车出海后,国内各厂家为了争夺海外市场,采取的是压价销售策略。这样做的结果是国内各厂家互争,而日本摩托车价格却高于我们近一倍。为了获得利润,厂家采用偷工减料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以致摩托车在使用两三年后便出现了各种质量问题,最终酿成的苦果就是我们失去了一些国家的市场,比如越南。
所以,汽车未来面临的挑战在于,汽车品质能否不断提高,并最终与世界名车相媲美,若到那一日,我们必定已是汽车制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