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新能源车怕上高速跑长途?惠州建设“光储充”一体化设施
破解充电难题 缓解“里程焦虑”
“以前开车上高速公路,有时连空调都不敢开,怕电不够用。现在好了,充电方便多了,不再感到焦虑。”近日,车主吴浩彬驱车到惠州—大亚湾高速公路(简称“惠大高速”)元山服务区,看到一排崭新的充电设备,脸上露出了笑容。
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惠州市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用好调查研究这一重要法宝,结合常态化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开展新能源车主上高速“里程焦虑”和充电难问题的专项整治,回应群众关切,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目前,包括元山服务区在内的多个服务区已完成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建设。计划到今年上半年,惠州将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12座“光储充”一体化电站,进一步缓解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
●南方日报记者 刘光明宝
高速充电不再“折腾”
驱车进入惠大高速元山服务区,位于入口一侧的充电设备非常醒目。距此十多米外,一排崭新的太阳能光伏板正在吸收光能。
吴浩彬介绍,自己常住深圳,但由于有家人住在惠州,他每周要来惠州一两次。由于开的是新能源车,以前沿线高速公路的充电设备很少,经常担心开到一半会没有电。如果下高速找地方充电,可能要排队,而且充完还要再开上高速,“非常折腾”。
“现在方便多了,服务区就有很多充电设备,充10分钟可以多跑约100公里,对我来说够用了,而且不用等。”吴浩彬对于这项服务很满意。他说,马上要过年了,到时将面临车流高峰,希望服务区做好相关保障工作,让车主可以顺利给车辆充电。
去年7月在该服务区启动建设的“光储充”一体化项目,于当年9月启用。“光储充”一体化是“光伏+储能+充电”的有机结合,可以构建高速公路低碳服务区,是交通与可再生能源的深度融合。该项目启用后,加上原有的设备,元山服务区可以同时供28台新能源汽车充电,目前日均充电约120车次。
“由于新的充电设备启用才几个月,有些新能源车主可能还不知道。”据元山服务区“光储充”一体化项目的投资运营方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时间推移和车主的知晓,设备的使用率将进一步提升,项目的营收也将随之增加,有利于充电站的持续稳定运营。
上述负责人说,该项目的光伏系统每天发出去的电量将优先供充电桩使用,多余的电量通过储能设备进行储存,或通过余电上网的形式并到电网中。“这不仅可以满足途经的新能源车辆充电需求,而且提高了服务区的绿电比例,非常节能环保,还降低了运营成本,达到了多赢效果。”
编写超充设施专项规划
目前,惠州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上牌量快速增长,但充电设施数量相对不足,公共充电桩尤为缺乏,而且大部分为慢充桩。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成为众多新能源车主的一件烦心事。
在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期间,惠州市有关部门在了解到新能源车主存在高速“里程焦虑”现象后,深入高速服务区、交通要道、储能设施设备生产企业等开展专题调研,想方设法破解高速路服务区快充布点少、充电桩盈利模式单一、投资回报周期过长等难题。惠大高速元山服务区“光储充”一体化设施投入运营以来,布设的超充及快充车位极大地满足了车辆的充电需求,也舒缓了服务区客流压力。
随后,惠州又在惠龙高速象头山服务区、公庄服务区、广惠东延线龙康围服务区等地推广“光储充”一体化应用,计划到今年上半年建成12座“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帮助更多新能源车主摆脱高速公路充电难的烦恼。
惠州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新能源和新材料科科长邓益民介绍,目前,惠州市正在组织编写新能源汽车超充设施专项规划,计划接下来围绕交通枢纽、核心商圈、工业园区、服务区、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适度超前建设一批超充站。预计到2030年,形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的充电网络。
与此同时,惠州将依托千亿产值规模的新型储能产业基础,加快建设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应用场景下的多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通过推广应用场景促进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破解企业、家庭、新能源车主的用电难题。”邓益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