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氢能源更广泛的应用,还需解决一系列挑战。
在嘉庚创新实验室日前举办的科研产品发布会上,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博导陶华冰团队发布一个重大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兆瓦级PEM制氢装备新产品。它每小时可以生产220标方氢气,电解槽直流电耗3.6-4.2度。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是制氢技术领域的一大突破。
该团队的制氢项目全称叫“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其努力攻克的难点,就是让生产成本再降一点、效率再高一点。“我们50位实验人员前后做了近1000次试验,终于制备出符合条件的催化剂,做到了在膜电极材料上铱用量降低70%,性能丝毫不减。”陶华冰表示。
截至目前,嘉庚创新实验室已布局包括10MW制氢电源系统、碱性电解水制氢装置、PEM电解水制氢装置等多项关键技术,全链条推进氢能产业链核心技术、材料与装备的研发。
一个全新产业的发展,不仅靠企业的“单打独斗”,更有赖于产业链的“组团打拼”。厦门强化科技引领、政策支撑、要素保障,搭建超50家国家级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10家新能源创新平台,围绕新能源领域开展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助理、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联席执行院长(厦门大学)洪文晶教授表示,“嘉庚创新实验室逐步探索出了‘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产学研创新协同机制,并将这一机制服务于厦门新能源产业及未来产业。”
厦门将氢能与储能作为六大未来产业之一开展前瞻布局,明确将围绕电解水制氢装备、储氢材料/装备、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车等方向,打造国际氢能技术与高端装备输出中心——在发展氢能的道路上,厦门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
记者手记
集中力量 重点突破
新能源产业势头强劲,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感受着这一热度带来的变化——能源结构在重建、生活方式在重塑。
占地仅3个车位,单块换电块换电1分钟,随到随换,无需等待——截至2023年9月,厦门已建成换电站45座,推广换电车辆1200余辆。
未来厦门将打造为全球换电产业发展高地。厦门入选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印发《“电动厦门”发展规划(2023-2025)》,全方位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拓展和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当前,厦门提出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并且大招频出,抓规划引领、抓重点项目、抓创新支撑、抓招商策划、抓应用场景、抓企业出海……为滚烫的新能源产业链,再添一把火。
从“打法”来看,厦门发展新能源产业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不求大而全,而是聚焦新能源电池、新型电力装备、数字电网、氢能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突破,引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标杆性应用场景,构建一流全产业链生态圈。
新能源产业在厦门,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风正劲,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