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辛继鹏返乡挣“三新”

2023-09-01 15:55 来源: 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聊城日报

辛继鹏查看传感器

■ 文/图 本报记者 苑莘

“建新棚、住新房、买新车”,原本在外打工的辛继鹏已经返乡两年,如今他的生活天天有盼头,处处有“新”意。

8月29日午后,莘县大王寨镇东丈八村的辛继鹏来到村头。他步入闷热的大棚,查看传感器的显示数字和西红柿苗的生长情况。

“建这个棚是省里来的第一书记给协调的贷款,共计20多万元。”看着西红柿茁壮成长,今年35岁的辛继鹏对今年收成信心十足。

“20多万元是不少,可对于继鹏来说,压力并不大。”一旁的村党支部书记辛灯涛帮他算了一笔账,“继鹏这座棚能种2万多棵苗,一棵甜瓜能挣十七八元钱。只算去年和今年的两季甜瓜,继鹏不光能把贷款还上,还能把本钱赚回来。”听完辛灯涛的话,辛继鹏挠挠头,似乎有些不好意思。

“俺们村的年轻人有点腼腆,平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一年赚了多少钱,其实都在心里比着呢。”辛灯涛笑着说,“这个今年种两万棵苗,那个听说了,明年准得种3万棵。”辛继鹏也笑了,他说:“大家都年轻,谁也不好意思过得比别人差。去年挣了钱,今年我又建了座新棚,现在也能种3万棵苗了。”

原来,种3万棵苗是东丈八村年轻人的“标配”,达到这个标准意味着家庭年收入可以达到40万元到60万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村发展,曾到江苏、北京等地闯荡的辛继鹏就是其中一员。“在家里的收入不少,也不算太累,挺好的。”辛继鹏的大棚里装上了各种传感器,这让棚里的劳作颇为轻松。

辛继鹏觉得现在的生活比之前在城市里要好。他居住的是村里新建的楼房,120多平方米,水电气暖齐全。为了出门方便,他还购买了一辆价值10多万元的家用汽车。“这群年轻人很有活力,今年过完年到现在,村里新添了二十多辆轿车。”站在村里的7栋新楼前,辛灯涛自豪地说。

“现在的生活得感谢咱们村党支部。”辛继鹏说,他的“三新”都源于村党支部的主动作为。村党支部领办了合作社,从村民手中租地新建36座大棚,再返租给村民,吸引了辛继鹏等27名在外务工年轻人返乡,形成占地超过1800亩的大棚集聚区,村人均收入增长到3万多元。

■ 编后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乡就业创业,诠释着他们对家乡的无比眷恋和报效家乡的拳拳之心,也展现出我市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就业创业环境的改善。

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已进入关键节点,急需更多有志青年提供新动力。年轻人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在广阔的农村天地挥洒汗水,地方更要努力推出切实可行的鼓励及保障政策,令更多人才真切看到地方发展的广阔空间和人情温度,让人才与乡土的契合度更高。

年轻人愿意带着回忆和感情在家乡求发展,值得我们给予更多信任和期许。随着高素质人才主动返乡不再是“新鲜事”,随着“将个人成长融入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中”的画面更加丰富,乡村的广阔前景将超出想象,年轻人的风貌将愈发昂扬。

1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