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低碳理念融入浙江居民日常生活
越绿色,越潮流
记者 王璐怡 通讯员 徐婷
本报讯 (记者 王璐怡 通讯员 徐婷) 全国目光聚焦浙江。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湖州举行。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节能降碳实践持续开展,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已融入浙江居民的点滴日常,成为潮流新风尚。
在浙江各地,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可选择更加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年有300多天生活在船上的湖州船民丁喜也在追赶绿色潮流,他说:“我跑船近20年了,现在不烧柴油用岸电了。”湖州港是全国36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湖州“以电代油”,推动船民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截至目前,湖州已建成岸电设施163套,实现全市水上服务区及主要公共锚地全覆盖,减少碳排放量970多吨。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转型,离不开氛围的营造。这个夏季,温州市鹿城区广化街道“夏日送凉”行动很火热,志愿者在街头用环保玻璃杯代替一次性塑料杯为来往群众送茯茶,同时宣传垃圾分类、“光瓶行动”;在金华市金东区,消费者走进餐饮店,门口的红外感应小喇叭就会响起“文明用餐、杜绝浪费、公勺公筷、拒食野味”等语音提醒;宁波组织1.2万名网格员开展“访民情办实事”活动,上门宣传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理念,惠及群众730多万人次。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地也举办多种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的转变。
培育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人人都是推动者、践行者。这些年,浙江全面推进文明好习惯养成工程,倡导养成垃圾分类、文明就餐、排队守秩序等8种好习惯。浙江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关键小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知可感,也让绿色低碳生活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
工作日的早晨,家住杭州半山的陈女士选择以共享单车转乘地铁方式前往单位。地铁上,她拿出手机拍照打卡发微信朋友圈。今年4月,杭州推出“21天文明好习惯养成”打卡活动,市民登录线上打卡小程序,每天完成指定文明行动并上传照片即可打卡成功。两期活动已累计吸引27万余杭州市民参与。“我从打卡那天起就坚持乘坐公共交通。”陈女士说,打卡过程中,她发现公共交通出行节能环保,既省钱又能锻炼身体,不知不觉就形成了绿色出行的好习惯。在她的带动下,家人和同事也积极参与打卡活动。
浙江各地还积极创新形式载体,激励更多人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丽水首创个人信用积分“绿谷分”,由个人公共信用积分和个人生态积分组成。“绿谷分”等级越高,在公共交通、景区游览、金融信贷等多个领域享受的优惠折扣、绿色通道等服务越多,以此倡导市民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生活。衢州市柯城区探索打造居民碳账户“零废生活”数字化应用场景,把垃圾分类和个人“双碳”工作串联起来,将居民垃圾分类的低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计算,赋予碳积分,碳积分可以在“共富商城”兑换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