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湖晚报
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四链”对接会亮点多
N晚报记者 孔嘉敏 通讯员 刘扬
伴随着一辆辆新能源汽车从嘉兴驶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嘉兴“新能源汽车”的知名度逐渐打响。去年,嘉兴全市新能源整车产、销量均突破15万辆,居全省首位,全市汽车产业链产值近9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值约400亿元。
为进一步推进嘉兴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昨天下午,嘉兴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四链”对接会在平湖举行。
这是一场汽车领域群英荟萃、思想碰撞、合作交流、引领未来的盛会,也是一次开阔眼界、更新理念、共谋协作、共赢发展的重大机遇。本次对接会有何亮点与干货?我们一起来解锁……
校研银企群英荟萃
打造新能源产业生态圈
“产业想要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生态,今天的活动对于新能源产业生态圈的建设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企业是一家全球性技术公司,致力于为乘用车、商用车和工业技术领域提供下一代移动性系统产品,落户嘉兴后也实现了高速发展,所以想在本次‘四链’对接会上和大家产生一些思想碰撞,拓展一下‘朋友圈’。”采埃孚传动技术(嘉兴)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章煜表示。
据悉,这场政府搭建的对接会,共吸引了校、研、银、企等近200家单位。和戴章煜一样,到场的各位都对这场对接会充满期待,并希望能有所收获。
会上,吉利、合众等整车企业发布了发展战略报告和零部件采购需求,尼得科汽车马达、中车尚驰、福瑞泰克、国鸿氢能零部件企业发布了新产品,另外还举行了嘉兴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和集中签约仪式,以及整、零企业对接交流。
“此次,我们成功与艾华(浙江)新材料有限公司达成了产学研合作,主要开展新能源车用新型减震降噪阻尼材料的研发及应用,力争实现进口替代。目前,我们高校科研团队的老师和研究生已入驻平湖研究院和企业,未来5年,艾华将提供250万元的研发经费,通过高校基础研究、平湖研究院中试验证和企业规模化生产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打通新型阻尼材料小试-中试-生产的创新链。”浙江工业大学平湖新材料研究院张诚教授团队代表刘军磊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对接会还发布了《嘉兴市打造全国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记者看到,《方案》提到,要将嘉兴打造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和辨识度的汇集整车、“三电”系统、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汽车新材料等的全产业链一体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实施“2+N”产业布局
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眼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嘉兴市重点培育打造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之一。
记者从市经信局获悉,嘉兴全市现有汽车产业链规上企业315家,其中涉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有185家,覆盖了从整车到电池、电机、电控再到零部件、汽车电子、内外饰、新材料等各个产业领域,形成集中、集聚、集群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标志性产业链发展目标,聚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智能网联、燃料电池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深入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壮链工程,引进了兰钧新能源、美锦国鸿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尼得科汽车马达、佛吉亚等重大项目落地投产,以科博达、敏实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巩固汽车电子、内外饰等传统优势领域,发挥双环传动、宇星紧固件等零部件企业的中坚作用,推动汽车零部件向高端化发展,以华友钴业、明新旭腾等企业为引领,带动汽车新材料领域发展,积极布局智能网联等前沿领域,推进嘉善、桐乡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引育了福瑞泰克、驭势科技等一批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新兴企业,全市基本形成了从整车到“三电”核心部件、从控制系统到智能座舱、从新材料到内外饰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未来,嘉兴将实施‘2+N’产业布局,着力构建以平湖和桐乡为双核、其余各地多点协同的产业空间布局。争取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进入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一梯队,新能源汽车整车年产量超过50万辆、产值超过600亿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超过15%。”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