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车主表示,北京地区老旧小区偏多,安装家用充电桩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新能源车主都会选择公共的充电桩进行补能。此次《实施方案》对新能源车主们来说是极大的利好。“以我自己的车为例,按照普通大功率快充,一小时能充到80%—85%的电,跑400公里左右。但‘超充’的话,可能半个小时就能充到80%—85%,充一个小时大概能有1000公里的补能。”
超充时代已来 多方参与渐成熟
充电问题被认为是电动汽车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对于电动汽车的普及至关重要。据北京市发改委解读,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越来越期待获得类似加油站的“随行随充”服务,主要体现在“四性”即可靠性、便捷性、时效性、经济性,尤其是充电的时效性,已逐步成为影响购(换)车决策的前置因素之一,迫切需要通过技术产品的创新,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充电服务。
近年来,国内充电桩建设加快。截至2022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521.0万台,同比增加99.1%。根据我国2025年实现车桩比2:1的计划,预计2025年充电桩数量将达到2295万台,较2022年增加1343万台。
今年4月,星星充电高级副总裁、中国区CEO王磊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超充时代的拐点已经到了。今年,在液冷超充方面,将在126个城市开展推广,并计划在2024年将1万座充电站升级成包含液冷终端的超级充电站。
此外,在8月15日北京充换电展期间,特来电发布了“基于群管群控功率共享的全新液冷超充系统”等多项技术产品。特来电市场支持总监路文刚表示,超充未来在车型上的功能一定会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在高速服务区包括长途出行公路以及公共停车场,面对公交、出租、网约以及长途出行会有快速补电、缩短时间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