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新车预售10分钟销量2万台,一小时突破10万台,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订单数字背后,藏着整个行业心照不宣的秘密。
“要是按照大家公布的订单数,全国汽车销量都能凑够一个亿了!”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的一句调侃,撕开了汽车行业“订单注水”的遮羞布。
无独有偶,原阿维塔科技副总裁李鹏程也发了朋友圈“暗讽”这一离谱现象:“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中国乘用车小订已经突破了5000万台,其中80%都是在新车发售 72小时内完成的,为中国汽车点赞。”
在刚刚过去的“金九”销售季,各大车企的预售订单数据再次刷屏:从“一小时破万”到“三天破十万”,华丽的数据让人目不暇接。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背后,却是订单数与实际销量间的巨大鸿沟。
订单泡沫:每卖1辆车,藏3个虚假订单
汽车行业的订单注水现象,已成为公开的秘密。2025年1-8月,乘用车实际零售仅为1469.8万辆,但车企宣称的“小订”却已超过5000万台。相当于每卖出1辆车,背后就躺着3个虚浮的注水订单。
这些令人震惊的数字揭示了汽车行业数据造假的严重程度。从媒体报道可以看出,5000万辆小订中,绝大部分是在新车发售的三天内完成的。订单数与实际销售数据间的巨大差距令人震惊。这种系统性的造假狂欢,创造了一个与中国汽车市场实际销量完全脱节的平行宇宙。
文字游戏:小订大定背后的猫腻
在汽车行业,订单分为“小订”和“大定”,但车企在宣传时往往故意混淆这两个概念。小订通常指消费者支付500~5000元表达购车意向,可随时退款,基本没有约束力。大定则意味着进入购车实质阶段,消费者确定车型配置,签订正式合同,支付1万-2万元定金,通常不可退还。
有新能源车企高管坦白,“小订或盲订的订单转化率只有一成”。这意味着90%的华丽预售数据最终化为泡影。
更有甚者,部分车企将未交付车辆提前上险,制造“0公里二手车”的虚假交付。这种源于手机行业的“预售神话”套路,却忽略了汽车的大宗消费属性。
造假链条:从线上水军到经销商刷单
订单造假的黑色产业链已形成技术驱动的完整闭环。有公关公司开发“订单生成系统”,可模拟真实用户行为,批量生成虚假订单,单次服务收费从十多万至数十万元不等。
线下环节同样触目惊心。某经销商为完成厂家考核,用闲置资金以“客户名义”支付定金,车辆到店后长期停放,待核查结束再办理退订。
还有车企要求区域经销商每月必须完成固定“订单量”,未达标则扣减返利,倒逼经销商通过“虚假下单”冲业绩。
更隐晦的是,有企业以“员工福利”名义,强制内部员工参与小订,事后统一退款,单次活动即可制造数千笔虚假订单。
驱动力:营销绑架与资本游戏
车企为何对订单数据如此情有独钟?这背后有三重驱动逻辑。
一是营销绑架和从众心理。车企利用“销量即声量”的共识制造热销假象。在新能源赛道高度同质化的今天,消费者担心未来维修难、保值低,因此倾向于选择“爆款”以避免成为“小众车主”。
二是向上管理和资本游戏。小订数据不仅是给消费者看的信心指数,更是给投资者和内部高管的成绩单。亮眼的小订数据能够在短期内提升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三是部分车企被迫“随大流”。当订单“注水”成为行业主流操作时,投机取巧的企业能凭借低成本的营销话术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而那些坚守定力的企业反而会面临更大压力。
多重危害: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订单注水式的营销,短期内可能制造出声量,但长远来看,其危害不容忽视。
首先,虚假营销会误导消费者决策。用虚假的热销信息干扰用户判断,可能导致用户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产品。
其次,当诚信企业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要知道,数千万的注水订单背后,是上百亿营销费用的浪费,这些资金本应被投入研发创新。
监管出手:专项整治与行业自律
面对日益严重的订单注水现象,监管部门终于出手。2025年9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要求车企接入国家汽车数据中心,实时上传订单全流程数据并区块链存证,明确标注小订/大定、退订率等关键信息,对订单数据与最终交付量差异过大的恶意造假行为,一经查实,将从重处罚。
监管部门还运用区块链技术对数据进行存证,可追溯每笔订单的真实流向。对订单数据与最终交付量差异过大的恶意造假行为,一经查实,将从重处罚。
写在最后:
面对信息茧房,消费者也要学会自己“拧水分”。一看上牌量,车管所登记的上牌数据做不了假;二辨订单类型,只看“不可退的大定”;三查交付周期,真爆款往往要排队,若宣称订单爆满却能随时提车,大概率有猫腻。
造车毕竟不是造手机,拿着老套路来忽悠不明真相的群众,最多也就成功三五回;一旦失败,丢失的可能就是品牌忠诚度,以及塌房的创始人IP,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