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C智慧出行沙龙 智能车企的造车宣言
2017-5-25 14:44 来源:东方网汽车频道
瑞珑汽车董事长王春海
目前没有造车打算,角色定位是汽车设计开发服务供应商,解决方案,从产品定义、造型开发、验证、新能源动力匹配、智能匹配、到15台样车实测这样一个汽车设计设计公司。
提出对新玩家看法
从造车角度,政府已经发放14张新能源拍照。需要检讨的问题:2013年观致汽车观点,这个是等待还需要一个新的汽车企业吗还需要一个新的汽车品牌?从设计公司旁观者来说,会不会成为多余的一个?
需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作为新玩家,提供的新企业产品创新价值,能不能满足需求?资本玩家进入是为什么?汽车行业估值低,是否看到下一代机会?是否于一个跨越阶段?从产品本身探讨,产品形态,是否能提供新的满足?目前交通产品的缺陷是什么?车为什么是这样的?
目前问题可以看到,汽车制造太过于工程师化的产品,不考虑消费者需求。汽车行业还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主机厂技术壁垒高,议价能力高,结果间接导致城市交通崩溃;产品与需求严重脱节,例如设计汽车跑得更快更远,导致能量与性能冗余;防燥性能高要求导致车身越来越重。
另外目前70%以上乘用车是一个人用;中国好卖的车型是SUV,有必要这么大吗?公司提出轻量化解决方案,850KG是一个极限。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汽车。
能源转化效率30%不到,2吨重车送一个70KG人;新能源利用率达不到三分之一,传统达不到十分之一,能源使用效率不到百分之一;结果导致堵塞,污染。
那么下一代汽车产品出发点,需要考虑考虑是否合理。就像二代手机的出发点,电池如何十天不用充电;三代手机则颠覆,从用户体验下手。
一定程度上来说所有玩家都是失败的,新能源汽车美国3.5%,中国百分之二点几不到,还是在30亿政府投资支撑下,确实汗颜。
当今汽车行业严重缺乏产品创新思维;工程师对消费者体验需求研究不够。认同特斯拉和丰田普锐斯创新思维,后者最成功全球400万台保有量;这是国内水平达不到的。
特斯拉成功点在与精准市场定位:富裕的高净值人群,给玩家坐的车,品牌塑造;技术整合能力优势;第一家车联网整车实验等。
需要打破工程师思维造车。
新玩家套路:车展发布车辆产品都很酷炫,但是没有创新,没有体现下一代产品形态,没有考虑消费者需求
未来汽车:车跑得快,宣言超过特斯拉;下一代车的路线;
两种思维1.新牌照,在市场上比较广泛的 SUV H6成功趋势
2.特斯拉跑得快
老套路是否可行,值得警惕
新玩家突破口,冲着汽车下一代;产品形态趋势
互联网产品发展套路;从消费者出发
新发展思路:新消费特点,消费者大多是男性,社会未来可能母系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很多人是单身,美国单身人群已经超过一半,在研发中需要关心,不再是SUV这类大车吗?必须关注90后,其消费特点是什么,这个群体更关注产品的质感,而非关注背后的技术逻辑。
新时代新消费模式的到来:共享经济,汽车行业共享并不是特别容易,价值取决于达辆车的闲置时间,能不能为共享时代到来造出适应的产品。
新技术时代的到来,智能造车,到无人驾驶的转换,厉害的地方在于交通出行模式颠覆性,车辆共享变得非常简单,大的交通体系架构考虑只能驾车的影响,而不是只是增加安全性。而现在只是过渡阶段,对未来产品创新带来的影响。
着眼于产品创新:
车,当所有人都关乎SUV,是否往更小车型发展
消费体验,从速度体验有限到易用、简便、更高人车结合等体验;车的产品太男性化,需要往中性化发展。
关心从家庭消费到个体消费的变化,个人交通的满足
参考概念:通用EN-V 发展战略美国最领先 2010年上海世博会,企业参与部分工作;车特点在于电气化,车联网,无人驾驶,智能,小型化;已经在市场化。
驾驶场景规划
丰田i-road 非常适合共享,适合大多数的使用场景;正常公路行驶、小巷子、停放、通过租赁等等。而国内没有一款为缓解交通压力过大提出的个人化车型,学习的方向可以先是接近丰田,再是通用。
企业提出 I way概念提出个人交通工具产品,前后两座位,满足大部分个人需要;轻量化,易于共享的车身设计;技术创新,轮毂电机,陀螺仪的主动平衡系统,纠正车身在过弯不稳定的姿态;易用车联网,自动泊车,变道的竟是系统,自动充电等
目标消费群体:相对来说比较年轻,比较单身独立个性的人群,出行共享上下班接送孩子逛街等城市出行 150km/h 控制在100km/h以内比较好亲和性
优秀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