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合资企业通过本土化研发、本土化配套、本土化营销的方法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品牌本土化车型的做法,多数企业人士和业内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都认为,合资企业的这种战略转变虽然不是完全针对自主品牌而为之,但至少从客观上对自主品牌的上升势头造成了更加剧烈的冲击或更加严峻的威胁。目前,呼吁自主品牌应该针对当前的形势找到“破题”的办法已成为业内共识。
10万元成接火区间
目前国内自主品牌企业多从低端车型入手发展自身的产品谱系,经过近8年的发展,国内一些有规模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已经占据了目前国内8万元以下、紧凑型以下级别车型市场中的客观份额。
而近几年,随着自主品牌制造企业数量增多规模增强,竞争也渐趋激烈,一些自主品牌企业开始寻求上行空间,而10万元上下的紧凑型车和中型车往往成为这些企业的突破点。不巧的是,10万元也正是目前涌现的多款合资企业本土化研发车型切入的突破点。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车型多出现在10万元区间是因为这是中国销量最大的一个细分市场,此前跨国公司合资品牌已经‘搞定’了更高级别的市场,现在回过头来对10万元紧凑型细分市场做出投入符合跨国公司在中国实现扩大规模的利益。”业内知名分析师钟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出于对更好经济效益和更大生产规模的内在动力,一些自主品牌也选择了向上发展的产品线。”
钟师认为,合资品牌通过本土化策略推出本土化车型是一个在中国市场慢慢积累而出现的转变现象,从主观上说,跨国企业和合资公司此举并没有针对自主品牌或扼杀自主品牌的意愿。
自主品牌应有对策
钟师认为,自主品牌企业面对合资企业打造本土化车型的战略转型要有应对之策,但是他不认为面对面的交锋突围就是好办法:“事实上一些自主品牌企业向上走的策略本身就存在很大风险,面临合资企业通过本土化策略‘下沉’的形式,这样的发展策略风险更大,形势不容乐观。”
钟师认为,自主品牌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在现有的小型车和微型车市场做好做精不多的几个产品,同样可以找到发展空间。
此外,一些自主品牌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自主品牌企业确实需要找到应对之策,但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这种策略应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