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保监会日前宣布,将“曝光”各保险公司的结案率、结案周期,以为车主选择保险公司投保的参考。这个听着不错的馅饼是否真的美味,今天还是个谜。
《汽车时代》进行的车主调查给出了两个奇怪的数据——87.88%和6.06%。87.88%的车主认为结案率和结案周期会影响他们选择保险公司,但只有6.06%的车主认为那两个数字100%可信。
它们互相矛盾。
它们并不矛盾,只是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
北京的保险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以人保、平安为代表的大集团已经占据了稳固的市场份额,建设网络并不断设立大型定损中心、以电话直销等形式压缩中间环节的成本,拥有良好的口碑、不容小觑的实力。以大集团的跳槽中层组建的新兴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能够提供较低的保费折扣;他们以4S店为突破口,并期待就此攻城略地,开创新的王朝。
公布各家公司的结案率、结案周期,显然对拥有规范的体系和操作流程的“正规军”更加有利。尚未站稳脚跟的“游击队”,尚无暇顾及内部的流程优化;较低的保费也会在赔付时制造麻烦。可以预期,公开那两个数字对大公司更为有利,当经济寒冬来临,投资获利渠道减少的时刻,那可能加速小公司的倒闭、兼并、重组。但那也可能意味着大集团垄断的加剧,服务竞争的平淡。
从长远看,公布结案周期是否真的有利于消费者?
对于大多数车主来说,选择4S店、熟悉的修理厂投保将是愉快的经历。彼此熟悉,投保时可以要求较大的折扣;理赔时可以享受一条龙服务,不用为定损、维修、领钱奔波,甚至取车、送车都有人代劳;不惹眼的小磕碰、小划痕,可以攒在续保时一起修;即使有了保险事故,交强险的折扣也能通过维修的折扣找回来,至少可以获得心里的平衡。
但是,4S店、修理厂对车主的赔付周期,并不等于保险公司的赔付周期、结案周期。对于车主来说,报案、定损、修车,交通事故的善后处理就结束了。但对于4S店、修理厂来说,定损后,要在约定的时间去保险公司核案;维修后,要在约定的时间去保险公司报销;不但要代车主跑腿,还要垫付修车的费用。费用、时间的堆栈、冗余,都与保险公司无关。
从现实看,公布结案周期与消费者的关系不大。
馅饼很甜,但甜得不那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