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原上海市副市长孟建柱(中)考察威海路汽车汽配市场与李培昇董事长的合影。)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有10个年头了。记得在入世之前夜,国人最担忧的是汽车、农业、金融等行业很可能会在“与狼共舞”中被冲垮。尤其是汽车,入世前的关税平均为95%,保护着民族工业,而入世的短暂过渡期后就得降为25%,可能难以承受。然而,让相当多预测人士始料不及的是,这些行业都“挺住”了,而且发展得出乎预料得好,汽车业更是连年增长,并几度“井喷”。去年,我国的汽车产销双超1800万辆,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
我国入世前,笔者曾赴德国等西欧国家考察,注意到那里的汽车品质较高,随机观察10辆街上的轿车,品牌、款式各不相同。而当时上海街头的轿车,10辆之中八九辆是桑塔纳。入世10年后,上海的“汽车街景”已经有点欧洲的模样了。
《诗经·小雅》中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的记载,可见2000多年前,由牛马牵引的车便已经开始在当时的“国道”上川流不息。车被统治者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天子驾六”不仅是礼制的规定,更是权力的象征。汽车文化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象征,汽车可以深刻折射出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同时,它也映现民族性格特色,也谓“民族文化”。比如德国轿车,真的就能反映出德国人那种追求每一个螺丝钉都完美的较真性格。而日本轿车绚丽新潮,美国轿车稳重大气,美、日、德3款车摆放在一起,性格迥异,一目了然。
我国汽车业迅猛增长,带来围绕汽车的文化现象:造车、购车、用车、修车的众生态,令人品味三匝;其中的产业发展、商业运作、金融及其他服务的配套,时时在发展中,变化中。汽车是“人类腿的延伸”,凭借它,可跑得更快、更远。汽车有着它的灵性,倘若将驾车者比喻为汽车的“大脑”,发动机就是“心脏”,大灯是“眼睛”,车头是美丽的“脸庞”,车型是优美的“身段”,路上林林总总的汽车,不正是姿色各异的“人群”吗?影视童话中变形金刚的形象,笔者看似出于汽车的拟人化。车轮滚滚入社会,就孕育出诸多文化现象:车逼着路,不断扩张;小区停车位,越来越紧张;驾车中的行者心态,或炫耀,或“路怒”,也滋生出不少事端来,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从文化的视角去思量。关注来到身边的汽车文化,寻找汽车文化的建设思路和途径,对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