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汽车 ·教育 ·房产 ·旅游 ·彩票 ·健康 ·装潢 ·游戏 ·票务 ·IT ·文广 ·监察 ·侨办 ·司法 · 宣教 · 浦干 · 仲裁  · 婚庆 · 企业 · 搜索  
排行 ·博客 ·男女 ·亲子 ·交友 ·购物 ·美容 ·团集 · 导医 · 家装 · 女性 · 综治 · 星库 ·电影 · 俊杰 · 文艺 · 开发区 · 诚信在线  
  [上一页] [第一页] [共2 页]
醉驾入刑开始疲软?复杂化或削弱法律效力(2)
2011-5-19 14:52    作者:大河网-大河报

  醉驾可取保候审是有害的多此一举

  醉驾入刑,体现了国家打击醉驾绝不手软的坚定决心,只要司法、执法不走样,必将对醉驾行为起到极大威慑作用。

  但在司法实践中,最高法似乎并不想发挥“醉驾入刑”的震慑教育作用,先是表态“勿将醉驾一律认定为犯罪”,接着是“醉驾被刑拘可视案情取保候审”,逐渐把刚性的法律变成了一根伸缩性很大的“橡皮筋”。这不仅不利于打击醉驾行为,而且严重伤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影响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依赖,使得法治变成笑谈。

  至于醉驾被刑拘后可否视案情取保候审,这本身不是一个问题,其前提是必须进入了刑事诉讼程序。进入诉讼程序后,是否可以对醉驾人采取取保候审,完全可以由法官来独立判断,而不需要最高法多此一举的指导。

  刑罚的基本原则是可以“数罪并罚”,但不可以“一罪多罚”。在刑罚上,取保候审本身也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取保候审后,拘留就应该解除。虽然审判之后,还是有可能判处拘役的刑罚,但效果将大打折扣。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处罚的及时性原则坚持的越好,教育的效果也就越好。现在,最高法违背法律精神,将醉驾取保候审的前提条件提前到“刑拘后”,这本身就是不严肃的,也是不利于发挥刑罚效果的。

  醉驾,取证非常简单,审判也不复杂。不管涉及谁,法院只需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裁判即可。我们一方面要求对醉驾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在千呼万唤的“醉驾入刑”之后,却又不愿意刚性执法。打击醉驾,是对人民负责,是对生命负责。“醉驾入刑”有着厚实的民意基础,最高法在决定“勿将醉驾一律认定为犯罪”、“醉驾被刑拘可视案情取保候审”之前,是不是也应该问问民意呢?

  “勿将醉驾一律认定为犯罪”别成脱罪借口

  众所周知,“醉驾入刑”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大对醉驾的惩处力度,提高威慑力和教育作用,遏制和杜绝醉驾现象,预防因醉驾给他人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以保障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实上从“醉驾入刑”执行的近20天情况看,应当说“醉驾入刑”效果相当明显。前几日媒体报道,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未接到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报告,酒后驾驶交通事故保持大幅下降,其中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7.6%和54.6%。

  “勿将醉驾一律认定为犯罪”,听上去这种理解很宽容,很人性化,考虑到醉驾行为的情节轻重情况,带有实事求是精神。不过,在笔者看来,此举不仅与法治精神不符,与法律规定不符,而且可能给醉驾人员找到一条最好的脱罪借口。

  从法律角度说,醉驾行为是否属于犯罪,实际上与醉驾情节轻重本身无关。与醉驾情节轻重有关的,其实只是法院判决时的量刑,而不是犯罪性质认定本身。说白了,不能因为情节较轻就否认犯罪事实。

  再者,“勿将醉驾一律认定为犯罪”,实质上就是打破当前各地警方采取的一刀切定罪模式,从实际操作角度说,醉驾根据情节轻重定罪模式,不但不利于惩处醉驾行为,遏制醉驾现象,相反成为一些醉驾人员的脱罪借口。在当前的人情社会中,很多有车一族属于权贵阶层,可以轻松地找关系,以没有发生危害和造成后果作为情节轻的理由,免除成为犯罪分子的事实,逃避法律的制裁,后果将不堪设想。

  引导依法对于醉驾定罪不可或缺,但是不能误导,更不能脱离常识和背离法治精神,以致给打击醉驾工作带来混乱,危害公众安全。

  “并非醉驾都入刑”是在和法律玩游戏吗?

  无论是酒驾还是醉驾,都是一种公然漠视法律和他人生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对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危害,却要一意孤行的人,却要偏袒他们,这不仅仅是在和社会开玩笑,还和庄严的法律玩游戏。这不是变相助长了违法犯罪的行为?既然醉驾不都入刑,那么故意谋杀也就有可能成了过失杀人,有权、有钱、有关系的即使轧死人也会从轻发落,无权、无钱的活该成为法律制裁的倒霉鬼吗?

  其实,这个社会,能喝酒,喝醉后还敢开车的都不是一般的人。穷人哪怕喝得烂醉,他想去驾驶,也没有这个机会。看看那些新闻中,酒驾、醉驾肇事的都是什么人?不是有钱的就是有权的。5月1日才过去几天啊,这些醉驾被抓的恐怕在羁押的地方凳子还没有坐热呢,最高人民法院就开出这个并非醉驾都入刑放行通道来了。现在有了并非醉驾都入刑这条金科玉律,那么以后我喝醉了酒想开车还怕什么?上面有人、有钱的只管大胆喝醉后无所顾忌地往前走!

  法律在一般人的心里都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触犯,是必须贯彻执行的,这是法律的权威性。如果法律因为某个权威而朝令夕改,那么神圣的法律和小孩玩的游戏又有何区别?还如何取信人心?

  醉驾取保候审,何必“新瓶装旧酒”

  最近最高法针对醉驾入刑,一再强调“危害轻微慎重追究刑责”与“依法变更强制措施”,引起公众与媒体的质疑。确实,根据刑法总则第13条规定的原则,危害社会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羁押措施,是我国法律中保护所有被告人的一条。既然如此,为何引起公众群体性焦虑呢? 

  无论是“危害轻微慎重追究刑责”,还是“取保候审”,都是法律早已酿造好的“旧酒”,即便是有部分公众不清楚,但法院与法官肯定是知道的,为何一而再,再而三“新瓶装旧酒”?

  醉酒驾驶入刑,法律很清醒;慎重追究刑责,法律犯糊涂。当“后果很严重”时才治罪,不能说没有惩戒与警示作用,但有“马后炮”之嫌。更何况,“醉驾入刑”是经过民意的充分发酵,真正施行时,法院、法律与公众都不能动恻隐之心。

  醉驾的社会危害性从来“不轻微”。惨痛的教训、血的教训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这一次你“免予刑责”,他下一次胆子就会更大,说不定,由之前的“危害轻微”升级为日后的“后果很严重”。当事人会后悔,法律可能更“后悔”。没有后悔药,只有“醒酒剂”——醉驾入刑,严格执行。

  [上一页] [第一页] [共2 页]
<<  1  2  
合作伙伴
 | 
Copyright 1996 - 2007 cnauto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复制及建立镜象